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4年第201 刘毓庆 参加讨论

    注释:
    ①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②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④参见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袁珂《再论广义神话》,载《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
    ⑤袁珂:《中国神话史·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⑥简略地交代一下,所谓“五帝”,便是神性实足的上古领袖。我们从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所谓的“帝”,往往具有天帝的神格。如在甲骨文中,“帝”字不是指上帝,就是指商人死去的先王。《诗经·大雅·文王》篇言:“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参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4页。)这是说文王常跟在上帝左右,这个“帝”,也是指的上帝。《诗经·商颂·长发》篇说:“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参见阮元《十三经注疏》,第626页。)这是说有娀氏的女儿正当少壮的时候,上帝让她生下了商王。这商王便是上帝的儿子。这些都是三千年前人的观念。类似的观念又见于《山海经》、《左传》、《论语》、《楚辞》、《老子》、《荀子》、《礼记》等书中。《淮南子》中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参见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山海经》言刑天与帝“争神”,《世本》言廩君等五姓“争神”等,显然所谓“争帝”就是“争神”,所争的其实都是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在“争帝”与“争神”的概念中,非常清晰地显露了那个时代对宗教权力的追求要大于对政治权力的追求,宗教权力其实就是话语权,是代表上帝发言的权力。上古神话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⑦(2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第24页。
    ⑧⑨(15)(16)(46)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27页,第238页,第430页,第139页,第388页。
    ⑩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4页。
    (11)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12)潘定衡、杨朝文:《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13)(14)(35)(39)(4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79—380页,第380页,第1093页,第493页,第1112页。
    (17)(18)张振犁:《夸父神话探原》,张紫晨编《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5页,第436页。
    (19)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20)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400页。
    (22)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页。
    (23)《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270页。
    (24)《史记》,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1页。
    (25)(26)(27)(28)(29)(30)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页,第128页,第152页,第209页,第222页,第331页。
    (3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32)郑玄:《驳五经异义》,《四库全书》第182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5页。
    (33)(34)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74页,第164页。
    (36)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页。
    (37)《楚辞·九歌》中有《东皇太一》一篇,以“太一”为神名。有学者疑为汉代人所为,其说并非无理。
    (38)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99页。
    (41)(44)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719页,第245页。
    (42)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43)马骕撰、王利器整理《绎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45)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卷上下,《四库全书》第1058册,第844页。
    (47)关于玄武图的问题,参见刘毓庆《玄武图的神话内涵及其文化意义》,载《文艺研究》1995年第1期。
    (48)《淮南子·览冥训》引述“女娲补天”,旨在说明:“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本经训》引述“后羿射日”,旨在说明:“振困穷,补不足,则名生;兴利除害,伐乱禁暴,则成功世。”皆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参见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678、828页)。
    (49)《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2页。
    (50)(51)(52)(53)(54)(56)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二〇,《四库全书》第884册,第322页,第324页,第326页,第326页,第328页,第327页。
    (55)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四库全书》第1281册,第750页。
    (57)《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8页。
    (58)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59)(61)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675页。
    (60)兰陵笑笑生:《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页。
    (62)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05页。
    (63)许仲琳:《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1页。
    (64)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