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神话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人类征服自然力的提升,并不能使神话消失。相反,科学的发展,会给神话以新的神秘性内容。就中国神话的历史而言,它有过三次创作高潮和功能、内涵的大变迁。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五帝三王时期,此期神话主在讲述历史,实是历史的神话化;第二个高潮出现在秦汉魏晋时期,此期神话主在阐述哲学理论,可谓哲学的神话化;第三次高潮出现在元明时期,神话的叙述主题变换为宗教性内容,可谓宗教的神话化。 关 键 词:中国神话/三次高潮/内涵变迁 作者简介:刘毓庆,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 “神话”概念来自西方。中国神话研究,启动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大潮中。一个世纪以来,研究者所持有的观念、理论、分类方式、研究方法等等,基本上是西式的。当下的研究路径,许多仍属西方各种理论的实践,真正从中国神话自身寻绎其理论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根据西方人的观念,中国学者普遍认定了这样的事实:神话是原始时代的产物。中国神话研究的开启者茅盾,给神话所下的定义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①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开启者林惠祥,也认定“神话是原始心理的表现”②。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类中国文学史教材,几乎都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谈到的“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的原则③,将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的文学而置于书首,其后则不再提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汉代文献中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盘古开天等等,变成了远古神话的经典内容;汉以后的神话,如《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明确署“神”字号的作品,则被改题为志怪、神魔之类的名目,以表示神话已不再存在。至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出现的大量外星来客、宇宙大战以及死去几百年的人突然闯入现代生活或现代人闯入古代皇宫之类的神话电视、电影,则被命名为科幻片或穿越剧。但要问这些形式上分明与神话没有什么两样的故事,为什么不能叫做神话时,人们的回答会很简单,因为它们不是产生在上古时期。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遗憾地表示:中国文献关于“创世神话”的记载太晚了!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正在用西方人的概念来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在规范中发现了我们祖先行为的不规范性,于是有了深深的遗憾。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撇开西方理论的框架,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神话的理论性问题作重新思考呢?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神话研究的袁珂,晚年逐渐意识到西方理论导引下中国神话研究的缺陷,在1982年后提出了“广义神话”的概念④,认为“直到今天,旧的神话没有消失,新的神话还在产生”⑤,并撰写了《中国神话史》。但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甚至因为他没有接受西方的新理论而被边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笔者对于神话的思考已有三十余年。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因而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大量神话电视剧产生。被学者们以不同名目标识的所谓志怪、神魔、科幻片、穿越剧之类的艺术,其本质都是神话。神话创作在历史中,可能会有盛衰变化,但不可能消失。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第一次在五帝三王时期,第二次在秦汉魏晋时期,第三次在元明时期。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