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诗歌长题和题序在唐宋间的变化——以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海学刊》(南京)2014年 newdu 参加讨论

    这些诗题所记载的内容既非“奉和圣制”的正大庄重,也无关乎重大历史事件,而仅仅是诗人寻常生活中的细行末事:杜甫叙述了七月三日正午至晚间的天气及起居状况,回忆壮年乐事并作诗戏呈友人;白居易则回顾了十年三月三日和十四年三月十一日与元稹相遇相别之情景,说明了作诗的缘起和“为他年会话张本”的创作目的;苏轼的长题除了记录五月十日与友人游山和诗的风流雅事之外,还在题中不厌其烦地罗列一起游山的友人姓名,力图完整生动地再现当日的交游场景。这些诗题以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记录平常生活经历之事与喜怒之情,几乎可以等同于完整的日记。从诗题标注的时间来看,这些日期既不是中秋、上元、除夕、重阳等传统歌咏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日,也并非在政治或历史上有什么微言大义⑥,而仅仅是对诗人而言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
    从数量上来看,日记体诗题在杜诗中还较少,在白诗中比较常见,而在苏诗中则已经非常普遍。以日记体最显著的时间因素为例,苏轼共有131首诗题明确记录创作的时间,其数量与比例在古代诗人中是十分显著的。综观这些时间出现的频率可以发现,苏轼在写诗的过程中,有某种自觉的年份意识,将一年之中值得记忆之事在题中标示出来。通过排列这些时间,可以大略知其一年之行迹,以此类推亦可粗窥其一生之轨迹。此外,面对重要的旅途行程或人生遭遇,苏轼往往连续在多首诗中,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事态发展情况或旅途的见闻感受,如同一篇篇播报生活经历的日记,如以下五则长题: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见壁间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
    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麓亭。
    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
    是日至下马碛,憩於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在历代的各种苏诗版本中,这几则诗题皆被连续编排在一起,可确认无疑是其同期先后之作。据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可知,嘉祐八年(1063)苏轼以大理寺寺丞的身份前往磻溪祷雨。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四天四夜沿途所经之地和所见所闻一一道来:历经虢县、磻溪、渭水、阳平、斜谷、下马碛等地,或宿或憩于僧舍曾阁、青峰寺的翠麓亭、南山中的蟠龙寺、北山僧舍等场所,在途中感怀于前虢县县令赵荐和诸葛孔明其人其事。每则诗题既是独立成篇的日记,又可前后串联成一段完整的旅程纪录,具有强烈的纪实色彩。
    诸如此类,以某一事件为中心,记录一段生活经历的日记体长题在苏诗中并不少见。又如在乌台诗案的受审过程中,他用三则日记长题记录了在狱中的听闻及案件的发展情况:
    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
    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检阅《苏轼诗集》可知,从十月十五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这段时间,除了《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的诗题外,苏轼仅写了如上三题。可以说,他有意识地以时间为线索将此三则诗题贯穿起来,以此展现他本人非同寻常的遭遇。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题中反复提到的太皇太后。《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十年十月庚戌,以太皇太后服药,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释之。”⑦据说,当时奄奄一息的太皇太后听说苏轼以诗入狱,多次责备神宗,请求特赦苏轼。⑧自度“死狱中”的苏轼听到这个消息,无异于三生有福、九死魂归,为了纪念这死而复生的时刻,也或是出于对太皇太后的感激,他特意在题中郑重其事地注明“己未年十月十五日。”五天之后(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仙逝,苏轼在狱中听到讣闻,悲痛异常,但身为罪人,哭则不敢,泣则不可,于是作诗以示哀悼。第二首长题叙述了这一创作缘起,说明自身的处境及悲痛之情,日期的注明既有郑重之意,又暗示与上首诗题的前后关联。两个多月后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终于蒙恩得赦,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在第三首诗题中,他亦以日记体记载这一难忘的事件,其中的“复用前韵”即指“十月二十日”所用之韵。
    日记体长题在苏诗中的大规模出现并非偶然,它与唐宋以来日记文学的发展壮大密切相关。日记这一文体在中国古代出现得较晚,中唐李翱《来南录》被认为是初具雏形的一部日记,到了宋代日记的体式才得以正式确立,并以极大的数量和规模蔚然兴盛于当时的文坛。明代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说:“日记者,逐日所书,随意命笔,正以琐屑毕备为妙。始于欧公《于役志》、陆放翁《入蜀记》……”⑨宋人的日记以纪行游路程与日常生活两大题材为主,如上所述,这些内容也及时地体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长题中。可以说,日记体长题是日记文学发展的另外一种形式,它反映了文人如实纪录日常生活的创作需求在诗歌体式上的一种新变。
    当然,并非所有的长题都具备了日记所要求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的要素,有些长题或无时间,或缺地点,但总是尽量妥帖地陈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诗歌创作的真实背景。总之,如实交代个人生活经历是唐宋诗长题发展的最重要内容,纪实性成为诗歌长题最显著的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