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魏晋诗歌中的“比目鱼”意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 newdu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文章在对“鱼鸟对举”意象做文献学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由“鱼鸟对举”意象衍生出的“比目鱼”意象的起源和意义,揭示了促使魏晋时期上层文人在诗歌中启用“比目鱼”意象的动因。文章指出,作为长江下游和东海沿海地区的特产,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时期,“比目鱼”作为上层文人抒发前朝忧思的象征,既包含了世人对爱情美满、家庭团聚的向往,又体现出贤臣对明君的赤胆忠心。
    关 键 词:魏晋诗歌/比目鱼/鱼鸟对举/爱情美满/君臣之道/前朝忧思
    作者简介:冯立(1989- ),男,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魏晋诗人郭遐周《赠嵇康诗》开篇四句云:“离别自古有,人非比目鱼。君子不怀土。岂更得安居。”①其中“比目鱼”这一意象尤为特别。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发现在唐代以前的诗歌中,涉及“比目鱼”意象的仅有五首,皆出现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大动荡时期。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首次将“意象”两字合为一词用于中国古典诗歌文学批评。②闻一多先生撰文《说鱼》,以隐语的形式开起了意象研究的先河。闻一多在文中探讨了《诗经》中“鱼”这一隐语的意义,指出先秦两汉以来的文学作品中,“鱼”形象都有象征生殖繁衍与家庭爱情的含义。③这是先秦诗歌起兴的表现手法中的典型意象,而“比目鱼”这一形象在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
    一、诗经中的“鱼”、“鸟”意象研究
    据孙作云考证,《诗经》共305篇,记载的动物共109种,其中有鸟类35种、鱼类15种。④鱼和鸟种类丰富的意象在《诗经》中的广泛出现,与当时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鱼与鸟都属于渔猎生产中的重要劳动对象。
    闻一多在《说鱼》中指出“鱼”为隐语。“隐”是远古文学描写中的一种手段,是借另一量多的事物作为隐藏工具,将量少的被隐藏的事物更加凸出。“隐”在“六经”中,相当于《周易》的“象”和《诗经》的“兴”。预言需要有神秘性,而《诗经》尤其是《诗经·国风》是讽刺社会政治的讽喻诗,需要伪装形象,所以“象”与“兴”都是隐语。隐语的使用不仅可以激发诗歌创作的魅力,而且有其广泛的社会公用,两者是一回事,即后世批评家将《诗经》中的“兴”称为“兴象”,而“兴象”在西方与意象、象征是同类的东西。闻一多也指出在《诗经》创作的时代,种族繁衍是被重视的,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动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意为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对方为“鱼”,那就等于承认互为佳偶。⑤由此足见《诗经》的作品创作与《周易》的卦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闻一多也曾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和钓鱼是求偶的隐语。在他探讨打鱼的隐语时,可以发现“鱼”与“鸟”两个意象是同时存在的,如《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又如《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据《毛诗序》可知“鱼”喻太子,“鸿”喻公,“鸿”与“公”谐声,“鸿”为双关语。这两首诗歌都为美刺类型的政治讽喻诗歌,前者讽喻卫宣公强抢太子之妇,后者赞扬周公的功德。可以看出《诗经》中“鱼”与“鸟”的意象经常是以“鱼鸟对举”的形式出现,最初是比喻美好爱情的求偶之意,但也具有政治美刺的寓意。闻一多指出在当时的观念中,君臣关系对应夫妻关系。所以象征两性的隐语,扩大而象征君臣,刘备得到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便是鲜明的例子。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