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参见拙作《苏童小说〈红粉〉的创作资源》[J],《小说评论》,2014(3)。 ②李河、张晓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5月8日第8版。 ③“据抽样调查,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为112.90元,到1996年已增长为374.95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2.09%,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经济增长率”,张金凤《产业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J],《福州党校学报》,2001(1)。 ④⑤[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156页,第90-99页。 ⑥张学昕发现,苏童先锋小说中的那种强烈的道德感在后来的《妻妾成群》《红粉》等古典写实小说中开始有所淡化。对此,苏童解释为:公共文学的道德观在他的后来创作的小说中不再是判断的标准,他所追求的是“在试图脱离这个公共的文学观(进步观、崇高观)”,“对人性的探讨”如何为“阴暗”“灰色”“堕落”对自己不再产生压力,“作家应该追求一种自我放逐”。从随笔《第五条路》一文中能明显感受到苏童当时的道德焦虑,而他的某些表述也不免有为他“背弃”公共文学道德、“自我放逐”开脱之嫌。张学昕《回忆·想象·叙述·写作的发生》[J],《当代作家评论》,2005(6)。 ⑦程光炜《由先锋小说的“改写”现象说起:我看苏童小说〈妇女生活〉》[J],《长城》,2010(3)。 ⑧⑨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苏童论》[A],《当代小说二十家》[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7,208页。 ⑩(26)[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82页,第128-129页。 (11)《米》(1991年)在发表后“一度被打入冷宫”,遭禁一年,之后苏童将大量的性描写删掉才得以出版。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另外,黄健中导演、苏童编剧的电影《大鸿米店》,1995年拍成后因过度表现性以及人性的阴暗而被禁播7年之久。 (12)[法]让·鲍德利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3)刘燕《苏童:张艺谋买了我的“梦”》[J],《消费》,2007(8)。 (14)1991年的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获银狮奖;1991年第6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1年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1991年香港《电影双周刊》十大华语片之一;1991年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等十余项。 (15)张辉《张艺谋与小说家的痴缠》[OL],金羊网——新快报。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17/content_725658.htm2004-07-1711∶01∶06 (16)韩东《我和苏童》[OL],豆瓣读书。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743705/ (17)苏童本来想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功这一契机,与张艺谋再度联手而创作《武则天》这部小说,但张艺谋却在与苏童签约数月后又另约北村、李冯、须兰、赵玫四人写此剧本,最后由他优中选优。这直接导致了小说《武则天》本可与电影再次联袂结果却“胎死腹中”。苏童认为自己受到了“愚弄”和不被信任,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尽管他知道这是投资商的意思,但仍难以平复心中的郁结,他将其视为一次“吃苍蝇”的经历。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18)李少红导演,苏童、倪震改编的电影《红粉》(1994年)获199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等多项。 (19)《苏童妙解自己——“一直生活在误解中”》[N],《重庆晚报》,2008年4月25日,第25版。 (20)张宗刚、苏童《苏童:从天马行空到朴实无华》[N],《中国文化报》,2001年11月12日。 (21)1991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2752.18元人民币。中国经济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性支出(1978-2007年)》,2008年11月07日15∶01。 (22)长城网《曝〈红高粱〉版权费800元:揭莫言张艺谋亲密关系》[OL]。 (23)《米》于1996、2000、2004年多次在美英等国出版,甚为畅销。小说中五龙的贪婪病态的食色之欲、扭曲的报复心理,以及乱伦、性虐待等成为了看点,美国的《出版周刊》《纽约时报》都有对《米》的评论和宣传。参见兰守亭《苏童的〈米〉热销西方》[N],《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9日。 (24)程永新《苏童的世界》[J],《西湖》,2008(5)。 (25)王尧、林建法《苏童王宏图对话录·总序》[M],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于树军,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