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地域文学文化与地域性文学事功(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 朱寿桐 参加讨论

    
    四、地域性文学事功的启示
    从这样的意义上回视一些地方性的文学事功,回视这些地区为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所进行的定位所做出的努力,就会更清晰地领悟,无论这些地区对文学创作的奖励机制,对文艺事业的重点扶持,对文学活动普及性的倡导和导引,对文学人才的有意识、大面积的培养,都与庸俗的文学功利主义无关,而是文学作为文化事功的一种社会选择和社会运作,是当地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相对优越的文学条件的体现。
    一个地域的文学形成集约化的活动态势,形成较大的影响,固然是当地一代又一代文学青年和文学爱好者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与有的地方政府有意打造文学文化的品牌,有意营造以文学为中心的地域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否则,那样严密的奖励制度,那样细密的文学组织,那样稠密的文学出版物,那样优越而精致的作家活动基地,就不可能在一个地区集中出现。
    这样的文学集约化的社会运作使得一个地区在社会上有了较大的影响力,使得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得到很大提高,虽然它对当地的GDP的拉动,对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提高并未形成某种实在的力量,因而不能被列为政府的一般政绩。但这是一种社会事功的体现,是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当代文明功业的建构。这样的社会运作与文学功利主义无关,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学的社会事功。
    文学和文化的社会事功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有着原则的区别。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会较多地强调文学和文化的社会伦理和道德因素,而文学的文化事功则需尊重写作者的个人意志,遵循文学和艺术的规律,甚至会提倡和鼓励文学的独立品格。这正是注意建立文学社会事功的地区特别是昭通所应该明确的。有些地方“文学人口”相对密集,除了爱好文学的人士逐年增多以外,有时候还因为该地区相对闭塞,当代市场化和各种开放的风气还未深入吹进,人们还习惯于在传统的人文秩序中生活,于是传统的文学写作对于许多人来说依然是立身之本,成名之途,自我发展之首选要津。不少评论者对此状况给予较大的鼓励与欣赏。但这样的鼓励与欣赏多少有些偏离文学事功发展之正途。
    文学社会事功的体现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尊重文学者的自身意志为前提,必须以文学者的自我发展为保障。如果一味地鼓励一个区域“文学人口”对当代社会文明保持无知、隔膜的状态,以放弃自身及当地可能的社会发展为代价,用牺牲正常人生发展权益的方式保障文学和文化的高密度高水准建设,那就违背了文学文化和社会事功建立的基本原理与法则。因此,必须从理性、文明的角度倡导一个地区文学文化的发展及相应的社会事功的建立,必须在鼓励当地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前提下健康地发展文学和文化事业。
    ①Geoffrey Turnovsky,The Literary Market,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9 p.1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