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古船》重读(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 郜元宝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看“本刊记者”《济南、北京举行座谈会谈论长篇小说〈古船〉》,《当代》杂志1987年2期,第271页。
    ②参看孔范今、施战军主编、黄轶编选的《张炜研究资料》附录“研究资料索引”,第450-455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③参见雷达在《当代》1987年6期发表的同题评论。
    ④公刘《和联邦德国朋友谈〈古船〉》,《当代》1988年第3期。
    ⑤王彬彬:《悲悯与慨叹——重读〈古船〉与初读〈九月寓言〉》,《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1期;此处引自《张炜研究资料》,第166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⑥冯立三:《沉重的回顾与欣悦的展望——再论〈古船〉》,《当代》1988年1期,第221页。
    ⑦前揭王彬彬文就在综合比较《古船》和《九月寓言》的基础上坦言,他六年后重读《古船》,还是觉得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抱着对《古船》作者巨大的期待读《九月寓言》,“多少有些失望”。他认为从《古船》到《九月寓言》是一种退步,并推测其中原因,一则也许是《古船》发表之后“颇招来一些异议”,令张炜不知不觉“改弦易辙”,二则也许是张炜感到《古船》已经把多年来“思想感情、体验表现净尽了,该在这里画句号,另辟蹊径了。如果这样,问题就要复杂得多。我原以为,《古船》虽是张炜创作道路上的一块丰碑,但却不是界碑,它同时也该是一块路标,指示着作家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创作出更伟大更深邃的作品来。《古船》中的思虑、探索,应该是不会有止境的,而《古船》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即使在艺术上,也还不算很成熟。作者脚下的路,虽然崎岖,但艺术前景却无疑是广阔的。”对张炜《古船》之后的艺术转向深表遗憾。这种观察,即使在今日也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洞见。张炜后来作品对中国文坛的冲击以及读者们的首肯,确实没有再超过《古船》的了。王彬彬还以《古船》为参照,评骘稍后问世的同样写乡村家族恩怨的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参见王彬彬:《俯瞰和参与——〈古船〉和〈浮躁〉比较观》,《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1期。
    ⑧冯立三:《沉重的回顾与欣悦的展望——再论〈古船〉》,《当代》1988年第1期,第221页。
    ⑨关于《古船》问世后肯定与否定的两派意见激烈交锋,可参见何启治:《道是无晴却有晴——从〈古船〉〈九月寓言〉〈白鹿原〉的命运看新时期文学破冰之旅的风雨征程》,《延安文学》2012年第5期;另见何启治:《美丽的选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⑩(11)陈思和:《关于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的通信》,《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3期,此处引自《笔走龙蛇》,第396页,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12)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第78-80页。
    (13)刘再复:《〈古船〉之谜和我的思考》,《当代》1989年第2期,第231-235页。
    (14)比前揭刘再复文早两年发表的王彬彬《俯瞰与参与——〈古船〉和〈浮躁〉比较观》指出,“隋抱朴‘勿以恶抗恶’的态度,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提倡到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主义’,也容易使人认为《古船》是在对历史作道德化的理解。但如果这样看待《古船》,那就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了。隋抱朴不是基督耶稣的信徒,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信奉者,《共产党宣言》是他的圣经。他向往的是两位巨人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转引自《张炜研究资料》,第161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5)感谢张炜先生见告,笔者方知赵炳、“长脖吴”一起品味的那段黄色小调出自《响马传》。
    (16)笔者到目前为止尚未查出这套歌诀的原始出处,也未究明其在《道藏》系统中的具体演变,恳望知者不吝赐教。
    (17)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参见《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2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8)《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19)许地山:《道家思想与道教》,原刊《燕京学报》,此处引自许地山:《道教史》,第21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0)许地山:《道教史》,第1-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1)该文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参见《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4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2)柳存仁:《道教史探源——“汤用彤学术讲座”演讲词及其他》,第2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213-2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3月重印。
    (24)张炜:《古船》,第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本文涉及小说原文,均见此版本。
    (2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第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修订本。
    (26)陈涌:《我所看到的〈古船〉》,《当代》1988年第1期,第234页。
    (27)《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28)《清异录 江淮异人录》,第103-1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9)鲁迅:《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第35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0)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第22-2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1)陈忠实、李星:《关于〈白鹿原〉的问答》(1993年),参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附录”,第18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2)参阅拙文《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白鹿原〉重读》,《文学评论》2015年2期即将发表。
    (33)陈忠实、李星:《关于〈白鹿原〉的问答》,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第18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4)参看王彬彬:《俯瞰和参与——〈古船〉和〈浮躁〉比较观》,《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1期。
    (35)冯立三:《沉重的回顾与欣悦的展望——再论〈古船〉》,《当代》1988年1期,第221页。
    (36)参见鲁迅:《准风月谈·中国的奇想》。
    (37)前引冯立三:《沉重的回顾与欣悦的展望——再论〈古船〉》,《当代》198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