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互文的魅力:四大民间传说新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 傅修延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四大民间传说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序列。故事中行动的主动方均为追求变化的女性,她们或希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身份,或努力进入与对方同样的状态,此类“趋同”的愿望不啻是事件演进的驱动器,而对这些追求的反复讲述则构成了叙事语义中的“互文见义”,四大传说的“间性”从中可见一斑。四大传说的相互契合还有如下表现:情节动力均来自女主人公;伦理取位均与正统观念相悖;传说结尾均有一抹亮色;人物身份对应士农工商;故事时间覆盖春夏秋冬。四大民间传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全仗成千上万同类故事的“顶托”,其产生乃是无数同类故事自动筛选淘汰的结果。
    【关 键 词】四大传说/叙事/间性/互文见义
    【作者简介】傅修延,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本文为《四部古典小说新论》的姊妹篇。[1](P162)按照中国民间文学界的共识,四大民间传说包括《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这四个故事。
    如果说四大古典小说之间存在着令人诧异的结构相似,那么四大传说更像是一个天然契合的有机序列。像四大小说一样,四大传说也有其共同的深层结构,用列维-斯特劳斯的模式来表述,或许就是“镇压/反抗”与“禁锢/自由”这样两组相互对立的范畴。但本文无意重作冯妇,以四大传说为对象再作一番深层叙述结构的追踪剖析,因为民间故事本身就是一目了然“透明见底”的。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我认为还是四大传说之间的“间性”。
    “间性”又称“互文性”(transtextuality),这里指的是单个故事与所属故事群中其他故事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亦即故事“家族”成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哈罗德·布鲁姆说“文本的意义取决于文本间性”:“为要解释一首诗,你必须解释它与别的诗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该诗生气勃勃地创造意义的地方,这是一种家庭的差异,一首诗正是借此差异来抵偿另一首诗的。”[2](P31)
    “间性”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不难接受,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之类“互文见义”的表述,把握“互文”的关键在于将分开来的表述当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就不会以为“东市”才有“骏马”,“西市”才有“鞍鞯”。同理,把握四大传说的关键在于洞察其“间性”——将四个故事看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序列,唯有让这四个故事彼此印证,相互映发,其隐含的意义才能真正被召唤出来。从“间性”这个角度观察,四大传说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它们固然是四个不同的故事,但是由于那些复杂微妙的“异中之同”,它们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同一故事的不同变体。这就是四大传说的“互文见义”功能。它们之所以能从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中脱颖而出,或者说为什么中国的四大传说偏偏是它们而不是别的什么故事,原因就在于它们是一个被“间性”牢牢吸附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更好地说明“间性”,本文不得不先对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逐一讨论,然后再从“见木”回到“见林”状态上来。当然“见木”与“见林”也并非绝对相斥,在集中剖析一个传说时,也不妨让其他传说保持一种若隐若显的“在场”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