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历史事件的文学化进程——以采石之战题材的作品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邹春秀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宋金采石之战引发南宋文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创作。虞允文的《江上军事三札》是最早记录采石之战的作品;身处事件中心的文人如蹇驹、员兴宗等及时宣传采石大捷及虞允文战功,其作品多是偏重于纪事的诗文;远离事件中心的文人如张孝祥、杨万里等也热情歌颂虞允文采石战功,其作品是偏重于抒情的诗词和歌功颂德的应用文体;南宋后期人们认识到虞允文的“书生勋业”,其作品主要是偏重于抒情或议论的诗赋。这些有关虞允文采石之战的文学作品,是南宋爱国文学主旋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 键 词】采石之战/虞允文/文学
    【作者简介】邹春秀,女,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文人关心政治,文学反映政治事件,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政治又影响文人,重大的时代政治事件,往往对文人创作有巨大影响。“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复杂现象,某一时期作家的群体心态,乃至某一作家的创作历程,都与这些政治事件有或大或小的关系。”①在宋金双方近120年(1117-1234)的对峙时期,从徽钦北迁到“绍兴和议”,从完颜亮侵宋到“隆兴和议”,从开禧北伐到“嘉定和议”等,都是影响到宋金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其中,采石之战在宋金关系史上意义十分重大,引起宋金双方文人广泛关注。因为采石大捷是宋室南渡以来最振奋人心的一次战役,所以更是点燃了南宋文人的爱国激情,并一度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这样一来,采石之战这一政治事件就被文学化了。本文拟探讨虞允文采石之战在南宋时期的文学化进程,并试图揭示采石之战题材的作品与南宋爱国文学的关系。
    一、采石之战的创作底本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1110-1174)成了拯救国家、民族于生死一线的伟大英雄。一时文人广泛关注虞允文的奇功大业,竞相传写,出现了一批颂功之作。而在这赞歌声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论调,譬如赵甡之《中兴遗史》、王明清《挥麈录》等就否定虞允文的采石战功。由此引人深思:宋金采石之战的过程究竟如何?虞允文在采石大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作为采石之战的亲历者,虞允文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上奏朝廷《江上军事三札》②,详细记录了采石之战的过程。以其《江上军事第一札》为例:
    蒙圣恩,令从军江上,今月六日抵建康。……北岸有一高台,台上大红绣旗、黄旗各二,左右行立,中有大黄盖,有一人服金甲,以胡床坐其下。问之,此虏酋也。昨已登台祭天,刑白马,与诸将盟矣。兵号四十万,马数倍之。臣与统制官张振等共议,列马步军为阵,静以待之。分戈船为五……摆布仅毕,忽闻虏众齐声发喊,虏酋亲执小红旗,麾数百舟绝江而来。未顷刻间,已有七舟遽达南岸。虏登岸与官军战,臣往来行间,再三传令,激以大义,许以醴赏。步军统制时俊先登,军皆殊死斗,俘斩既尽。而战于江中者,艨艟相击,虏舟皆平沈,溺水死者以万数。天色向晦,北岸鼓声乃止,虏引余舟遁去。臣等尚虑其诈,不敢以兵掩其前,但以强弓弩袭其后追射之。
    细观虞允文对采石之战的记载,应该符合事实。因为奏札是仓促之间写成的,如果不亲历其事,很难编造得出来。其中所记载的战绩,如“计其岸上之尸,凡二千七百余人。射杀万户一人,服紫茸绵甲注丝战袍,生获千户二人,女真三十余人”(《江上军事第一札》),如此精确的数字和特别的服饰,也不可能随手编造而成。有些细节叙述,如“虏有旗头为官军斫断其左臂,尚能以手持小旗麾其下进战,久之乃仆地死,金人之伉健可概见矣”(《江上军事第二札》),形容金军将领矫健善战,英勇顽强,真实可感,如在目前。这种肯定敌方将领的气度和胸怀,令人钦佩。至于“溺水死者以万数”“应弦而倒者以万数”(《江上军事第三札》)等概数,则不必苛责,一来那种纷纭繁杂的场面,足以给人这种数量众多的冲击感,二来夸张数目以形容杀敌的快意,正是亲历战场的文人对战争最真切的感受,并采用夸张的文学化手法将其表达出来。
    但是,当时也有人对虞允文三札提出了质疑,譬如赵甡之就声称曾亲至采石战场,就采石之战有关情形“质之于士人、僧道、军兵、商贾、官员”,取“太平州及东采石之百姓所言”,录采石之战的过程于其《中兴遗史》③。在赵甡之笔下,虞允文根本没有往来行阵、激励士卒的义举,而是“坐峨眉台中,战抖几不能止”;而且采石一战金兵死亡人数仅“五六百人”,战绩有限。诸如此类的指摘很多。他还尖锐地批评虞允文三札“虚张功伐,大其劳绩。意在于邀求厚赏,以结将士之心,自誉己才,而冀异日之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曾对《中兴遗史》所指摘的细节一一反驳。其实不必争论细节孰是孰非,仅从文末赵甡之将采石大捷归功于上天,便可见其主观臆断:“当是之时,争战之声方厉,安危之机甚切,而人皆罢其业,离其居,乐观之,既而连亘数十里驻足不动,遂成江南壁立万仞之势,岂人力能使之然哉!盖天实为之也。”显然是道听途说,离事实较远。
    当然,虞允文三札的行文口气,俨然以采石之战的指挥官自任,确有些邀功之嫌。但他以帝王使者的身份犒师,因主将未至而参与督战,自然是最高指挥官,恰因完颜亮瓜州被杀,取得了采石之战的绝对性胜利,居功之心自然难免,此亦人之常情。但不能因此否定虞允文采石战功,而赵甡之所称虞允文三札“皆不可取信”就更失之偏激了。
    总体来说,虞允文对采石之战的记载比较客观可信,所以《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在稽考众家记载的同时,基本采用了虞允文的记载。《江上军事三札》不仅成为后来很多文人再创作的重要底本,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也使其成为反映采石之战的第一部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