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民族古典作品的影响与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生成(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 龙昭宝/龙耀宏 参加讨论

    三、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革新的必然
    目前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整体状况是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句式上分为齐言体(五言、七言)和杂言体两种;但具体到某一个民族的某一类歌谣,则是“曲简词多”。此种状况并非一日形成,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依据汉文献记录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最早的歌谣的句式为两言,如《弹歌》(见《吴越春秋》)。尔后,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歌谣的句式字数逐渐由三言增加到九言不等,春秋时期以四言为主(见《诗经》),汉魏时期五言已是稳定,七言趋于成熟(见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歌谣的此种变化主要受制于曲,最开始曲由辞生,“以乐从诗”;但曲一旦定型之后对辞的字数形成限制,“依曲填词”。曲对辞的限制会造成“千篇一律”现象,优点是便于民间口头创作、记忆和传播,弊端是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新的审美需求推动民间对歌谣在表演形态上进行创新,如果说支声复调(如侗族大歌)是音乐层面的变革的话,那么汉族古典作品的引入则是歌词层面的突破。此种变化是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革新的必然。
    从历史维度论,集曲与辞于一体的歌谣最为古老,系诗、词、曲的滥觞。当歌谣定型为一种艺术之后,并没有因上述艺术种类的产生而消失,甚至在后者消亡的形势下仍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于民间。这种鲜活的生命力源于艺术发展过程中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他律”是指由艺术以外的因素推动发展,这些因素实质上指的是社会生活,“言志说”、“载道说”、“反映论”等理论主张都强调了艺术所要承担的社会功能。“自律”是指艺术一旦成为“艺术”之后,便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艺术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等因素与内容的相互调适产生动力推动自身发展,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强调了审美期待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回归本文的研究对象,歌谣之所以成为歌谣,不管何种内容,形式上必须有自己的特征,并和其他艺术区别开来,其标志性特征是固定的曲调有着对应的句式。“一曲多辞”现象说明“曲”在民间不断濡化形成一定的文化范式和期待视野,要求歌唱行为必须遵循传统和符合规范。此种预期存在的文化心理无形束缚了新的审美需求的产生。如何解决该矛盾?既然在体式上受限于曲(无论是单声部还是多声部),那么可以在内容上以及表现手法寻求突破,民间歌师或者艺人正是基于此种思路,通过对古典叙事题材的吸纳,在丰富本民族歌谣的思想性的同时增强了艺术魅力。概观南方少数民族汉族古典作品歌谣,多为长篇叙事歌。这些歌谣用当地传统的曲调吟唱,较之原有篇幅短小的民歌,内涵丰富,情节复杂,寓意深刻,深受百姓欢迎。这种创新既遵循传统又有所超越,在符合原有的文化心理的同时又能创造新的审美期待,从而推动了歌谣这种古老的艺术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