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傣-泰民族两大文化圈及其史诗传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屈永仙 参加讨论

    摘要:中国的傣族,以至于跨境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民族,可以分属于两个大的文化圈:一是信仰佛教的傣-泰民族文化圈,一个是持原始宗教的傣-泰民族文化圈。前者包括中国西双版纳、德宏、孟连、景谷在内的大多数傣泐、傣讷、傣卯等支系,国外包括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北人,老挝的泐族;后者包括中国境内元江、红河流域和金平县内的各“花腰傣”族群,国外有越南西北部的泰族,老挝北部的“布傣”族群等。第一个文化圈内的傣-泰民族,他们信仰南传佛教,创立了文字,过着传统的泼水节(宋干节),其诗歌受到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个文化圈内的傣-泰民族,由于多姿多彩的服饰,在中国他们被简单地统称为“花腰傣”。他们普遍信仰天神、祖先神灵及其他山川河谷的原始宗教。他们不过泼水节,却过春节、中秋节、中元节等。除了金平傣族曾在历史上创立“金平傣文”并小范围内使用之外,其他“花腰傣”各群体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学几乎都是口头传承。由于使用文字与否,不同文化圈里的傣-泰民族,他们传承史诗、叙事诗的方式就不同。第一个文化圈的傣泐、傣讷、傣润、傣卯等支系,使用文字并将诗歌记录传承下来,很早就走上了口头和书面诗歌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那些“花腰傣”各支系由于没有文字,依然发展和传承着古老的口头诗歌。虽然两个文化圈的史诗传统发展情况不同,但不管是口头传承的,还是书面化的诗歌,它们都遵循共同的诗歌韵律。其诗歌中普遍的韵律格式,就是“腰脚韵”。也许这就是所有傣-泰民族诗歌共享的基因。
    关键词:文化圈,史诗传统,诗歌韵律规则
    作者简介:屈永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民族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一、傣-泰民族的两大文化圈
    作为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Dai),人口共计126万(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他们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此外,也散布在耿马、孟连、金平、新平、思茅、临沧、元阳等县市。在不同的地域分布有不同支系的傣族,有着不同的自称。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泐”,德宏的“傣讷”,新平的“傣雅”,元江的“傣仲”,马关的“傣丹”和“傣浩”等。[①]作为跨境民族,有大量的傣族分布在东南亚区域,特别是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中部地区。遵照国际学术惯例,分布在这些国家中的傣族其官方名称为泰(Thai)。因此,本文总称他们为“傣-泰民族”。然而,中国的傣族,以及跨境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的泰族,其实都可以将他们划分成两个大的文化圈:一个是信仰佛教的傣-泰文化圈,另外一个是持原始宗教的傣-泰文化圈。
    分布在第一个文化圈的是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泰民族,在中国主要包括西双版纳州的傣泐和德宏州的傣讷、傣卯。在东南亚,主要包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泰国泰北人,缅甸掸邦的掸族,老挝中部、北部的泰族。这个文化圈里的傣-泰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特征,以下几个方面最为明显:
    首先,他们人数众多,并在较大的聚居地形成了典型而稳固的族群文化。在中国,至少60万傣族聚居在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州,在缅甸掸族人口更是多达600万;其二,他们都创立了文字。因为佛教的传入,人们为了记录、翻译和传抄佛经而创立了文字。如今,中国境内依然使用傣泐文、傣讷文和傣绷文三种文字。事实上,这三种文字都是一脉相承的,源自巴利文,其中的傣泐文最经典;其三,他们都过泼水节,但各地的称呼不同。例如,德宏傣讷与缅甸掸族称之为“摆算兰”,而西双版纳傣泐与泰国和老挝的泰族,则称为“桑干比迈”或“宋干比迈”,即“宋干新年”;此外,他们没有姓氏文化。例如,中国、老挝、越南、泰国的傣泐支系,都没有姓氏文化,男的叫岩X,女的叫玉X。最初的德宏傣讷也没有自己的姓氏文化,如今的“思”姓以“老虎之族”演化而来,而“刀”、“陶”等姓由“族长”之意演化而来。在外来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下,最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姓氏文化。
    第二个文化圈的傣-泰民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元江流域、红河流域两岸,特别是在元江、新平、元阳、金平等县。根据他们的自称,有傣洒、傣雅、傣丹、傣浩、傣良、傣仲、傣友、傣罗等等。他们由于多姿多彩的服饰,被外人简单地统称为“花腰傣”。这些“花腰傣”随着元江、红河不断往下走,进入越南西北部莱州、老街、奠边府、山萝,老挝北部的丰沙里、乌都姆赛、弄南塔、琅勃拉邦、川圹,有的继续南下到达泰国东北部的那空帕农、卡拉辛各府,形成东南亚的“布傣”族群。这些“花腰傣”各据特色的同时,他们作为也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