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然的体验从休闲一栏中剔出,放到健康和教育一栏时,我们就更加可能带孩子去远足,也更有可能更加开心。这个投入很大,不过等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看到好处了。 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提到的数据。该书指出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的事实和可怕后果,并以多项研究成果和多人的亲身体验告诉人们,与自然的联系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所发生的积极作用。实际上,这也在提醒中国读者,5%这个数字对于孩子们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去自然化”的童年 一个女孩讲她在树林里的秘密花园:“我有一个秘密花园,那儿有一个大瀑布,旁边还有一条小溪。我在那里挖了个大坑,有时我就带个帐篷过去,然后我就躺在坑里,看着上面的树和天,有时我就这么睡着了。那儿好像就是我的地盘,我干什么都可以,也没人会来烦我,我以前几乎每天都去那儿。”说到这儿,她的脸涨红了,声音也变得低沉起来,“后来他们把树砍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像也被他们砍掉了。” 在社会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孩子在自然中度过童年的机会也像这个小女孩的树一样被“砍”掉了。最近的一则电视广告中,一辆SUV(城市越野车)沿着一条美得令人窒息的山溪疾驶,而在后座上,两个孩子正盯着车载显示器看电影,全然不觉窗外的美景。 孩子在学校中学习雨林,但常常不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森林,甚至不了解教室门外的草地。安提亚克新英格兰研究生院“基于地方的教育中心”主任索贝尔说:“花栗鼠和野草这些身边的生命就是我们学习的素材,理解它们的生命周期对孩子来说已经够难了,有了这些理解,他们才能最终弄清楚豹猫和兰花。” 21世纪的西方文化观点是,无处不在的科技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殊不知,在这个信息时代,生命的信息却缺失了。自然是需要去闻、去听、去品尝、去透过那层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口中“把世界像棒棒糖一样密密实实包裹起来的透明纸”,看到真实的世界。这个比喻相对含糊,却异常准确地描述了人的自然感官能力觉醒时的体验。 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 对于孩子来说,自然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初生的牛犊,一只宠物的出生与死亡,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的时光。相反,它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或邻里的孩子的创伤。自然也需要充分地观察和全身心地感知,从而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时,自然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但敬畏其实自有深意。 在教育方面,一个全国性机构“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SEER)也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基于环境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的学习成绩;提高标准化测验成绩和平均分(GPA);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我们现在这样看:在自然中的时间实际上不是休闲时间,而是对我们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投资,顺便说一句,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健康的必要投资。 让教育回到真实的世界之中 作为更有效的教育改革,老师应该把孩子从教室里解放出来。 我想象中的教室,是外向的,土地就是教室,从屋里能看到外面,校园里有绿地。数学和科学成为一种工具,帮助我们了解自然奥妙,了解人类需求的潜能和世间万物的联系。 世界上最优秀的蝴蝶专家罗伯特·迈克尔·派尔,在给孩子们讲授昆虫的知识时,会先将一只活的蝴蝶放在他们的鼻子上,让蝴蝶成为老师。 “鼻子对它们来说,好像是十分理想的可供休息的树枝或晒太阳的地方,昆虫们往往会停上一阵才会飞走。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轻微的瘙痒、近在咫尺的各种颜色,虫子们还伸出舌头来到处探寻汗珠。但除了有趣以外,这里还包含了一种启蒙。当一个孩子或许是第一次与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以后,他或她眼里闪现出的那些小小的顿悟,对成人来说这也是一样可以发生的,让他们想起某些他们甚至从不知道自己已经遗忘了的事情。” 在科罗拉多州的格伦伍德泉,高中生们设计并监督建造了一座袖珍城市公园,城市规划人员还让学生们帮忙,沿着科罗拉多河修了一条步行商业街和一座公园。 在宾夕法尼亚州,亨廷顿地区中学的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小溪采集数据。教师迈克·辛普森用那些数据教授分数、百分数、统计学,以及解释图表。他说:“我再也不担心想不出实际应用的问题来了,学生自己就能做到。” 把走近自然的体验从休闲一栏中剔出,放到健康和教育一栏时,我们就更加可能带孩子去远足,也更有可能更加开心。这个投入很大,不过等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看到好处了。(摘自《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