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在民国教育体制内,朱自清还是一个具有极大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但是,朱自清的学者影像逐渐地为散文家影像所取代。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详见笔者和关姗撰写的《民国教育体制内的朱自清及其历史影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一文。 ②张充和回忆说:“闻一多性子刚烈,朱自清则脾气很好,都说他是不肯吃美国面粉而饿死,我听着不太像,这不像他的秉性所为。”详见谢晨星:《听民国才女讲故事》,《深圳商报》,2013年8月5日。 参考文献: [1]吴晗.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N],人民日报,1960-11-20. [2]朱自清全集:第10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竹隐. 追忆朱自清[M]//文化史料:第3辑.丛刊.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4]朱闰生.魂牵梦萦绿杨情——记父亲朱自清与扬州[M]//江苏文史资料: 第57辑·朱自清.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 [5]刘宜庆.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6]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M]//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孙德喜.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8]朱自清.论气节[M]//朱自清全集·散文编:第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9]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 [10]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M].重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1]刘缓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12]孔范今.如何认识和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6) :1一9. [13]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5]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5. [16]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8]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M].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