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李宗刚:革命谱系中朱自清的散文家影像(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李宗刚 参加讨论

    二 革命谱系的纳入
    朱自清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具备坚定的文化操守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在疾病缠身、生活极度困窘的情形下,依然没有领取美国的“救济粮”,由此成为现代的“伯夷”。由此,身在民国教育体制内的朱自清,其疾病及其签名,便具有了某种反“体制”的色彩。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这一行为的政治意味,将其作为对蒋介石政权及其支持蒋介石政权的美国进行文化反击的一个“抓手”。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把朱自清整合到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下,确认了其行为举止的革命意义:“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6]1495-1496毛泽东把朱自清和闻一多并列在一起,整合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谱系之中。毛泽东对朱自清的肯定,强化了他那种“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在文章中用的“宁愿”一词,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意愿,但不是唯一的确指。实际上,当时有很多大学教授都在宣言上签了字,若说只有朱自清“饿死了”,自然是不准确的。毛泽东用“宁可饿死”强化的是朱自清对美国的反抗态度。
    其实,不管朱自清到底是“饿死”还是“病死”的,都不影响毛泽东将他纳入“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谱系之中加以确认。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毛泽东到底是从何种层面上推崇朱自清的“英雄气概”呢?毛泽东把朱自清与闻一多都看作坚守气节的民族英雄,并把朱自清去世的原因导向“饿死”,是有着很深的政治意味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文人气质的朱自清纳入到了政治话语中加以解读,这也就意味着随后的执政党,在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言说中,把其纳入政党的政治话语之中。朱自清所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被纳入了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并且成为新政权的同路人,这不仅更易于为民众所接受,而且还能为即将诞生的新政权争取到更多的认同。实际上,这是政治上争夺话语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朱自清被毛泽东整合到了共产党所认同的意识形态中,由此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节的人,一个对帝国主义坚决反抗的人。尤其是朱自清不领取美国救济粮一事,更被共产党提升到了民族气节的高度上加以解读。
    然而,在突出了朱自清民族气节的同时,极容易忽视朱自清的另一面,即他还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富有感伤气质的文人。实际上,基于意识形态话语的需要,人们把完整的朱自清割裂了,即在突出朱自清的铮铮铁骨的同时,没有把朱自清的那种人道主义情怀和对民主的渴望有机地融汇起来。就此而言,被意识形态化了的朱自清,不仅不高大,反而还带有某些狭隘的民族意识。对此,我们可以从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予以考辨。
    朱自清在拒领美国救济粮的签名这一事情上,彰显了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文人风骨,在毛泽东将其纳入政治话语之后,“朱自清被意识形态化了,就像被意识形态化了的鲁迅一度只被突出和强调他的‘硬骨头’精神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一样,渐渐偏离了那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7]141。朱自清的这一影像,是建立在毛泽东对他的意识形态化解读之上的,显然,这不是朱自清的完整影像。其实,他一生洁身自好,虽致力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自由的建构之中,却极少参与政治活动。朱自清的文人气节被毛泽东阐释为具有政治意味的“民族的英雄气概”,从而使得朱自清这类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走到了一起。
    据回忆,外表谦和的朱自清并不愿意拒绝别人,更何况这种颇具爱国色彩的签名活动。自古以来,爱国情怀的民族气节历来就深受文人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朱自清自然也很注重“气节”。1947年4月9日,朱自清在庆祝联大新诗社成立3周年纪念会上作了关于“气节”的演讲。他专门讲了气节的由来,以及气节之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并强调指出:“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8]150正是通过对气节“古为今用”,他鼓励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由此建构起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标准。由此看来,当把朱自清拒绝美国的救济粮与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国家和民族立场连接起来时,他在名单上签字,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朱自清的这一现代人格,与现代知识分子对民主和自由的认同相一致。这种认同,从其传承的脉络来看,也与西南联大师生对民主和自由的认同相吻合。正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李公朴、闻一多等人,才会从学者转变为斗士。尽管朱自清的性情与李公朴、闻一多有所区别,但在对这种精神的向往上,却是一致的。实际上,闻一多和朱自清都是有着进步思想的爱国民主人士,都对自由和民主有着极强的认同。朱自清在闻一多死后整理并出版了《闻一多全集》,他在“开明版”中为其写了“序”,歌颂了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说文人之间的相互评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正是朱自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一种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