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周大新的长篇新作《曲终人在》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一个读者众多、社会反响强烈的文学创作领域--反腐小说以及官场小说。如果说反腐小说唱出了时代的主旋律,那么官场小说更多地映照出时代的精神症候。本期青阅读专访青年批评家李云雷和著名作家周大新,相信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深广的思考空间。 变迁 从生存的焦虑走向权力的游戏 青阅读:请谈谈反腐小说和官场小说的关系。二者应该区别看待吗? 李云雷:两者之间有联系,都是写官场,涉及权力斗争,不过也有明显的区别。反腐小说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有正面人物,是正邪斗争的故事模式,最后正义一方获胜,比如张平的《抉择》和陆天明、周梅森的作品。官场小说主要是呈现官场的生态、日常的运作方式,其中很难看到正面人物。近些年比较畅销的官场小说经常采用成长小说的模式,写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 青阅读:从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官场小说,到现在十几年了,大致是怎样的过程? 李云雷:王跃文90年代末期出版的《国画》,被认为是官场小说的滥觞之作,2001年的《梅次故事》是《国画》的续篇,后来他还写过一部《苍黄》。阎真2001年的《沧浪之水》,是官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对官场是有质疑的,融入其中是被迫适应,重在揭示身处其中的生存焦虑。像《沧浪之水》里的池大为,焦点在于他是否愿意放下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志气,《国画》也是如此,写朱怀镜仕途中的各种遭遇和内心历程。 但是近些年畅销的官场小说有比较大的变化,像《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记》等,在阎真、王跃文小说结束的地方,它们开始了,书里再也没有那种个人成长中需要克服的矛盾,主人公天然就认同官场的规则,小说围绕权力运作展开,描述他们晋升的过程,相应的谋划和手段,怎样获得权力,获得之后怎样和别人交换,怎样分配权力,权力本身成了主角,对于权力之外的东西,比如权力和责任,权力和个人追求的关系,这类小说很少有思考。而且它们还很注意总结官场的经验教训,似乎很“实用”,就像另类的“成功学”。 青阅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李云雷:文学的变化与时代有关。80年代几部重要的小说像《新星》、《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我们称作“改革文学”,里面也有权力斗争,但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冲突,是路线斗争,权力斗争是附属性的。改革派历经与保守派的曲折斗争获得胜利,这是80年代的叙述模式。而在现在的官场小说中,思想路线的斗争消失了,过去处于附属位置的权力斗争则成为了焦点。阎真、王跃文的作品可以说介于这两者之间,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 80年代改革文学所体现的路线斗争,我们可以上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我认为柳青的《创业史》最早在小说中建立了路线斗争的整体叙事模式,相对于赵树理经验式的书写,这种叙述模式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把握现实的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