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落地》写的是纽约新中国城移民的故事,你的写作题材移到了美国,发生在小说中的人和事的素材从哪里来?你是如何采访哪些移居法拉盛的中国人的呢? 哈:一些是自己经历或知道的,也有的是从报纸上读到的。到法拉盛新中国城,你不能问他们问题,否则他们就什么也不说了。只能看、听、琢磨、观察。我从来都是把短篇作为一本书来写,把故事都放在法拉盛,也都是关于新移民的事,从而给全书一个整体感。 江:《落地》写的是新移民的故事,它不同于你以前的短篇小说集,你想赋予它一种暖色调,是这样吗? 哈:对,实际上那些移民的生活当中还是有希望的嘛,移民一直不断地到美国来生活,他们的生存空间还是有的。辛苦当然都辛苦,大家都惶惶不安的,都是为了寻找家园,但是希望、空间、成果还是有的,所以说整个故事的基调给人很有生机的感觉,最后的目标是使读者能够热爱生活。 江:《落地》中是否写进了自己的一些经历? 哈:很少,自己的经历不多,可能偶尔在一个小的地方放入了一个小的细节。这些故事有的时候是一个消息,或一个问题,或道听途说来的故事。当时为了写作,找了很多细节,把它编成故事,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我去了好多次法拉盛,有时还会住几天,注意不要把细节搞错了。 江:《落地》中的《樱花树后的房子》是写妓女生活的,你怎么会想到写这样的题材呢? 哈:那个故事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般人写中国华人打拼就是开餐馆、做衣服。但实际上地下妓院大量存在,是一个行业。她们没有办法,其中有些人也是被骗到那里。也不光是中国人,许多别国来的移民都是这样。这从一开始就没法回避。但怎么写这个东西?不能写得乌烟瘴气,至少要写得有人情味。材料还是很多的,当时的报道五花八门。我有时去法拉盛住几天,有一次住到一个家庭旅馆里。后来我发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妓]女人,故事就是从那种情况开始的。 江:小说的叙事设计极具匠心,情节、心理描写都很细致、出色,很真实。 哈:是的,小的细节都得真实。比如说她们打电话怎么说话,怎么算钱、到哪去,她们住的空间是什么样。小的细节都真实了以后,整个故事就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何况整个大的故事也不能离谱,要按照生活中的逻辑展开。叙述人说话也要给人有生活亲身体验的感觉。细节都有生活来源,但是整个故事是编的。 江:《英语教授》写一位教授因提交终身教职的材料中错了一个字而发疯,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吗? 哈:有的,但是现实中的这位教授没发疯(笑)。是这样,他给一位资深学者写信,写错了一个字,结果那个学者就不断地找他的麻烦。而实际上写错信的人,以后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大学者,还不是一般的学者。但是当时他就是因为用错了一个字而受到没完没了的刁难。 江:小说里为什么写他发疯了呢? 哈:主要是为了描写一种恐惧感。不管什么样的移民都有恐惧感,发疯是对恐惧感一种变态的表现。 江:为什么移民都有这种恐惧感? 哈:一个人花了几十年来按照一个参照系统生活,结果到一个新的地方这个参照系统都被破坏了,特别是语言、文化、价值观都变了。对移民来说这需要许多年慢慢重新组合,有的人一辈子无法重新适应。在原有的参照系统被破坏后,人在心理上变得特别不安、恐慌,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心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