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以独特视角见证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6 光明日报 张彦 参加讨论

    期盼已久的《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终于在迎接这位革命老人90大寿的前夕问世了。这部长达30余万字、覆盖近百年历史的回忆录的中文译本,出自三位资深翻译家沈苏儒、贾宗谊、钱雨润笔下,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对于一切关注这位特殊人物传奇经历的人们,无疑这是个极大的喜讯。
    世界上,像中国革命这样吸引着各国的仁人志士如此执著地投入、甚至甘愿为之献出终身,实属罕见。像加拿大的白求恩、新西兰的路易·艾黎、美国的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和马海德,英国的克鲁克夫妇,印度的柯棣华……这个名单延续下去还会很长很长。爱泼斯坦也是其中之一,所不同的是,这位1915年在波兰出生的犹太人,3岁即随流亡的革命父母来到了中国,是在耳闻目睹中国备受帝国主义侵略、剥削、羞辱的大环境中长大。他15岁就当上了新闻记者,从此献身于向全世界报道他在中国亲眼所见的残酷事实以及中国人民英勇的8年抗战。不断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头脑,报道、分析所见所闻的丰富实践,使他逐渐练出了一枝犀利的大手笔,站得高、看得远,具体入手、一针见血,既生动,又深刻。如今,他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令人十分崇敬的一位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专家。
    让爱泼斯坦终身难忘的,是1944年初夏的延安之行。对于他而言,这不仅是当时“中外记者参观团”突破国民党封锁的一次壮举,而且是影响他抉择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从重庆到延安,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样的为革命奉献一切的杰出人物,他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从他这次访问之后所写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一书中,不难看出,作者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写作技巧都出现了新的飞跃,将中国人民的斗争,作为日益觉醒的东方被压迫民族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典范,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20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21世纪。这个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查。因此,他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但是,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又是根深蒂固的。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欢乐同悲伤,共同经历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他的中国国籍和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
    人们自然都渴望知道,他自己究竟会怎样回顾他这极不平凡的一生?
    在《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最后一章“夕阳之歌”里,他这样写道:
    “在我生命的夕阳余辉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后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中国人民占全人类的五分之一,在整个世界的命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人民革命这一过程中,如同在一切其他过程中一样,有欢乐,有痛苦,也有曲折。但总的说来,它的道路是向上的,是对国家和国际的进步作出贡献的。”
    爱泼斯坦经历丰富,知识渊博,而且英文写作的造诣又很深。他的文字,常常是既高度概括又引人入胜。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的思想或事物,在他笔下,都清澈透明,一目了然,而且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其真谛所在。这本回忆录的中文译者在《译者后记》中说,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也面临很大的考验。因为“他几乎在任何情况下总能找到一个词、一句成语或一个比喻来恰当地描述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状况。他又富于幽默感。”对于任何文字工作者,读《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无疑也会从中获得教益的。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