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箧中集》诗人和顾况的部分五七言古诗,在表现上虽有较多差异,但其直白与艰涩相兼容的语调特征基本相同,都是在效法汉魏的同时对古诗传统声调的逆反,是中唐前期...
本文是一篇驳难之作。它针对历代在评价江西诗派开山祖师黄庭坚的“夺胎換骨、点铁成金”说所作的不公之论而发。黄氏此说,历来被许多人讥评为提倡“蹈袭剽窃”。本文作者对此...
一 武帝重用乐府的原因 《汉书·礼乐志》曰: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
内容提要:唐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何在、地位如何,学术界至今仍莫衷一是,亟待从总体上予以说明并作出切实的分析。唐代诗学的特点在于“规范”,而“规范诗学”的要义在“怎么写...
内容提要:1764年朝鲜通信使在日本的唱酬笔谈活动是汉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捩点。表现在朝鲜方面,是使臣对日本文坛整体的全新认识和高度评价,在日本方面,则是对朝鲜诗文的贬抑。...
内容提要:域外汉籍研究在近十年来已成为国际汉学研究的新动向之一,这一动向的形成有其内部和外部的深刻原因,这些都在新材料发现的基础上,呼唤着新的理论命题和新的思考方...
内容提要:科判即分析章段,在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此说乃在初唐,而此说之形成实与佛经科判的启示有关。本文阐述了佛经科判的基本涵义及其对隋唐以来儒家经典义疏的渗透,意在...
所谓域外汉籍,根据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二是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三是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本。经过前辈学者...
一、辑佚之学 三家诗之亡也久矣。三家诗学昉自南宋王应麟(1223-1296)之《诗考》,极盛于清,有严虞惇、惠栋、余萧客之学,[1]有范家相(1715?-1769)之学、阮元(1764-1849)之学...
2009年,我曾经写过一篇《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刊登在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2009年秋季号。2011年,我又在中华书局出版了同样标题的著作。想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是:回顾百...
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文学与各门艺术往往“靡不毕综”地集中於文人一身,发生“触类兼善”的效果,它们之间会产生交互影响是不难想见的。这...
内容提要:在整个东亚地区,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由来已久,不仅有名篇流传,而且有著名的女诗人、女作家享誉文坛。明代景泰(1450-1457)年间以降,闺秀文学在文坛上迅速崛起,女性...
内容提要:以朝鲜诗话《清脾录》为个案,可以从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史上“环流无倦”的变化与书籍“环流”之间的关系。《清脾录》的特殊意义,体现在其关注本国诗之...
提要: 《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始的六句用“正言若反”的形式表达了对“无为、无事、无味、小、少、怨”的重视。“报怨以德”作为高尚情怀,无论是从理念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
一 牛运震其人 牛运震是清代著名学者和廉吏,山东滋阳(今兖州)人,字阶平,号真谷,又字木斋,堂号空山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出生于一个世代读书的家庭。其远祖牛黉为明...
对联(对子、植联、楹帖)是我国具有民族特征的汉语文学样式之一。它起源于宋初,流行于全国,至今不衰。凡是宫殿庙宇、楼台亭馆,乃至私人的客室书斋,很少有不悬挂对联的。...
王艺 戏曲史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中国第一本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戏曲史著作,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出版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 这一年的五月间,大总统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
提要:《老子》第十七章“下知有之”一句误读至今,主要原因是通行本分章后一些文脉被割裂所造成的。“下知有之”应理解为就连次等聪明的人都有道。《老子》第十七章章旨的揭...
彭玉平 摘要:词体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词体与古文、诗赋、小说等错综复杂的文体关系。况周颐在评骘词史、建构词学时,十分注重比较评析词体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从词具理...
李晓红 摘要:明代以来学界常以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存录从长篇古诗、律诗中摘截四句而成之篇为误。这是赵宋时代未曾有的一种批评视角。《文苑英华》《唐文粹》《千家诗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