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性知识建构是民族文学作为乡土文学的必然选择,地方性知识建构对于民族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文学的独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改变,民族文学中地方性...
“以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阿来,其文其人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当年被十余家出版社拒稿的《尘埃落定》,不仅让阿来成为“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得主”与“获得茅盾文学奖...
内容提要 :梅卓小说通过对民族历史和族裔文化的追溯、民族品格的揭示和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现实处境的关注,表现出民族自觉意识,并以自然景物、人情风俗、语言的描写和叙述...
摘要 :藏族小说家梅卓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立足于想象的地理空间伊扎,呈现了青海藏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从文学地理学的视域观之,《太阳部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与独...
摘要 :“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不同,它源于社会主义“人民共和”理念的“文学的共和”,是从平等理念而来的文化多样性,在塑造中国形象、凝聚中国精神、传递中国...
内容提要:汉末魏晋流行的人物题目亦即人物品评之风,其影响扩展到对宫殿建筑、城池山川等的品题,同时影响了当时的诗歌创作。作为晋宋之际人物清谈和诗歌创作的双料名家,谢...
摘要 :如何叙述历史,是马步升小说叙述非常看重的问题。“陇东三部曲”中,民间语言叙述让陇东历史以非常个人化的方式进入读者视野,重叠的时空与断代的历史在模糊小说时空感...
摘要 :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而言,学科自身来自国家行为的定位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现代性意识的唤醒,给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研究者群体确立自我主体地位的动机, 这种动机...
从经验的角度而言,无论我们给予文学的起源和功能以何种解释与界定,它总是源于个体自我表达的冲动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这决定了其原初的自由天性——以审美直观的形式超脱于...
内容提要:文本与视野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将学术观察引向开阔,将学术思考引向深入。研究六朝文学,要从文本出发,充分认识六朝文学文本的多样...
内容提要:对于晚唐诗风,前人的评述大多从宏观着眼,但也可以对晚唐诗歌进行微观性质的考察,考察角度包括诗人的心态、作品的题材走向与艺术特征三方面。晚唐诗人中并非没有...
内容提要:对于北宋诗人张耒,学界向有三种评价:其诗歌成就以乐府诗为主,其诗歌艺术有粗疏草率之弊,其诗名较盛是由于卒年较晚。本文针上述观点提出新见:张耒诗题材广阔,...
摘要 :古代文明流播过程中“口传性”与“书写性”的升降,是西方古典研究界持久争议的问题。其实早在晚清时期,章太炎、刘师培等在论争上古文学缘起时,对此已多有涉及。有必要在...
内容提要:沈德潜诗学自近代以来一直被命名为“格调派”,但就其包融和综合的性格及以独创性为指归的理论倾向来说,已与明代格调派相去甚远。沈德潜借助于格调派的理论框架,...
这已是九年以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与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
“会通唐宋”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值得学界深入探讨。我认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通行的文学史分期方式的一种反思,有必要先在整个文学史编写的框架内进行思考。 20世纪80年代,有...
内容提要:晚清至民国的旗人文学伴随社会时势变迁经历了三次转型:一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尽管已经出现了对于帝制王朝及其意识形态的犹疑与焦虑,但依然葆有一定程...
内容提要:杜诗之所以伟大,不只在于道德的纯粹和技巧的完美,还在于从风格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型。对“老”的标举和追求,同时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真正成就了一种诗歌美学...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批评史乃至整个文学史研究始终是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对明清以来关注不够。由于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薄弱,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的建构,始...
内容提要:叶燮把韩愈视作古今诗运发展中的关键诗人,首次以“诗变八代之盛”“志士之诗”来认识韩愈诗歌。叶燮还认为韩愈的诗歌风格具有“奇”与“平”有机统一的特征。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