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李小刚]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9-08-12 “民族文学学会”微信公 李小刚 参加讨论

    
    摘 要:地方性知识建构是民族文学作为乡土文学的必然选择,地方性知识建构对于民族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文学的独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改变,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的必要性都毋庸置疑,只是对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民族文学创作,有关地方性知识建构需要明确原则、创新思维。这是有关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应该具备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全球化
    地方性知识是特定地域语言、习俗等多种事物的知识经验,也包括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学文本等,是地方性文本的知识载体。没有地方性知识的支撑,地方性文本便会失去地方文化色彩,弱化其对地方文化的叙事价值。作为地方性文学,地方性知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民族地方知识经验的表述使得少数民族文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也形成了民族文学独有的风格。但是在全球化发展中,以及民族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多的地方性知识逐渐消失或退出民族生活舞台,文学创作者缺乏必要的地方性文化根基,另外当前民族文学的场域由少数民族农村向城市拓展,也使得地方性知识在民族文学中的应用空间没有那么突出。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少数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逐渐变得困难,要么是难以进行建构,要么是所进行的建构努力和文学创作不能协调发展,等等。地方性知识与少数民族文学的疏离使得民族文学的地方性岌岌可危,而这种地方性正是民族文学的根基,因此有必要对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进行深入探讨,以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推动问题的解决。
    一、少数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学和地方性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地方性知识促成了地方性的民族文学,使民族文学获得了立足点,而民族文学对于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使得地方性知识可以由于文学得到再现,因此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对于文学和地方性知识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抵抗遗忘,促进知识传承
    地方性是地方性知识的基本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相关知识无法脱离特定地域与文化环境,其一般只是为特定地域空间的主体所掌握。而民族文学对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使得各种本来在民间流传或者是口传心授的知识经验以书面的形式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扩散,同时也由于文学创作的民族场景建构,其中的地方性知识展示更加生动形象。在民众对民族文学的不断回味中,地方性知识不断为民众重复认知,可以有效帮助民众抵抗遗忘,促成民族地方性知识的传承。换句话来说,民族文学为民族地方性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储存空间和传播渠道,有助于地方性知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从文化保护视角来说,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不可或缺。
    (二)保持乡土,抵制文学“去域化”
    民族文学是地方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也是地方经验的叙述,地方性是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文学表征地方身份的关键要素。但是在全球化语境下,资本及消费文化的扩张使得民族社会的地域传统和生活秩序逐渐被解构,民族社会的文化传统逐渐衰落,裹挟在社会转型发展中的民族文学创作者很容易就模糊自身赖以存在的文学根基,在文学创作中随波逐流。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学逐渐“去域化”表达,地方色彩逐渐淡化,地方性知识在民族文学中的建构越来越少,这不仅使得民族文学和其他文学的区别越来越小,也使得民族文学在创作目的、创作思想等方面逐渐迷失。而地方性知识在民族文学中的建构会不强调文学的民族身份,也会使文学的阐发获得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传递乡音,保证乡土民族表达
    从根本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学是一种乡土文学,是少数民族民众抒发情感、阐释人生见解的重要路径,也是外界认识少数民族的路径平台。发出乡土声音是少数民族文学价值意义所在,但是这种乡土声音的形成必须以地方性知识建构为前提,地方性知识是乡土情结的依附,地方性知识在民族文学中的建构缺失,乡土声音就无以表达,少数民族文学就从根本上和其生长发展的民族基础割裂开来。
    (四)原味审美,体现文学乡土美感
    审美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文学审美不仅在于文本遣词造句、体裁格式等方面的美感,同时也和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所表现的气质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可以使得民族文学在内容、意味方面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乡土审美是民族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也是辨识民族文学的基本要素。时代在变,民族社会也在变化,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乡土审美追求不能变,而这种乡土审美的形成关键在于文学中地方性知识的建构。
    二、少数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的思路梳理
    虽然地方性知识对民族文学有着独特意义,也关系着民族文化知识传承,但是在民族文学的发展中,由于现实各种因素制约,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变得飘忽不定,有的创作者把地方性知识建构作为民族文学创作的目的,而有的创作者期望脱离地方性知识对民族进行形而上的建构,也有的创作者对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不甚重视,等等。各种因素都使得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和文学本身难以有机结合、一体发展,从而使得民族文学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发展处于不置可否的状态。地方性知识在民族文学中的建构关系着民族文学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思路,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民族文学的价值作用。
    (一)端正地方性知识和民族文学正确的关系认知
    长期以来,由于对民族文学的惯性思维,很多民族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都把民族元素作为民族文学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这个标准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就很容易偏离标准的基本要义,如为了达成这个标准,文学创作者会在文学创作中故意穿插一些民族文化要素来装饰,使得文学作品从表面上看起来有一些民族特征。也有的创作者对文学的理解不同,寄希望于不出现地方性知识而能够进行民族建构,把地方性知识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尤其是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民族地区和大众社会的紧密联系,民族地区越来越多具有标示性的地方性知识逐渐萎缩或消失,这使得民族文学创作者往往在创作中难以进行更多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对于地方性知识的文学建构无从下手或者是不能找到合适的联结点,如当前民族社会转型中,民族文学创作者要对民族社会转型中的思想发展和风貌变化进行叙述,由于民族社会本身的民族文化色彩不够浓重,这种叙述往往会缺乏地方性知识建构。
    无论是在民族文学创作中地方性知识建构出现的哪种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对地方性知识和民族文学的关系的理解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了在文学创作上态度的迷茫。这不仅会淡化地方性知识文学建构的意义,也会使得少数民族文学难以定下神来从容发展。因此对于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首要问题便是梳理和端正地方性知识和民族文学正确的关系,以意识方面的端正促成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理念的明确。
    虽然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对于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地方性知识是民族文学的组成要素,而民族文学也需要基于地方性知识来端正自己的方向,因此两者的关系总体上来说就是:地方性知识是民族文学本色发展的需要,地方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基于民族文学的需求来进行。在明确了这一点后,文学创作者便会把扎根于地方性知识作为民族文学创作的基本意识观念,也会对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建构的轻重形成合理的把握。
    (二)厘清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的原则
    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但是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向灵活多变,有关知识经验的阐述主要是根据文学思路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的阐发就有必要明确原则,以便使地方性知识不会因为文学内容的发散而无以建构,也会使民族文学内容对于地方性知识的建构合情合理。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循:第一,必要原则,这里所说的必要主要有两重内涵,一方面是指在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是必要的,无论民族文学内容如何安排,对于地方性知识建构都必须要在文学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是指在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需要基于文学创作的必要性来进行建构,即在文学中关于各种地方性知识的应用需要结合内容需要来进行建构,以内容需要来决定地方性知识建构的方向和数量,而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变成地方性知识堆砌,或者是需要地方性知识突出的节点,缺失了地方性知识的踪迹;第二,适度原则,地方性知识建构对民族文学的意义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民族文学的源流,也是民族文学独有气质的决定因素,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在民族文学中就可以把所有的地方性知识不由分说地全部塞进文学中,使得整个文学文本成为地方性知识的集中展示平台,作为民族文学的构成要素,地方性知识终归是要为民族文学服务,在民族文学需要更多的地方性展示时,就可以进行更多的知识建构,在民族文学不需要太多的地方性知识时,地方性知识就可以适度些,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学的需要是地方性知识建构的标准;第三,灵活原则,有的民族文学方向是对民族历史的溯源,所建构的场景自然是民族传统社会场景,地方性知识经验的建构自然需要多一些,才能和场景特征相吻合,同时也有部分民族文学主要是探讨少数民族的转型以及民族文学的未来发展,其着重点在于改变,这就意味着其中代表着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建构需要相对要少一些,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地方性知识建构需要基于灵活原则灵活处理,毕竟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不是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
    (三)创新民族文学中地方性知识建构方法
    地方性知识的建构固然有重要意义,但是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也会影响到民族文学的传播,以及民族文学的文学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由于社会场景发生变化,立足于现实的民族文学很难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更多的地方性知识建构,这一方面会影响作品和现实的结合,另一方面也会使作品缺乏真情实意。在此情况下,有的民族文学创作就会忽略了地方性知识建构,或者是对地方性知识的不合理建构,从而制约民族文学作品的创新发展。
    如果说民族文学是民族生活在文学层面的表达,那么地方性知识就是民族文学进行民族表达的立足点,地方性知识建构对于民族文学的意义非同一般。要使民族文学创作者能够在实践中很好地协调文学创作和地方性知识的关系,并不是无路可走,创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方法便是很好的选择。首先,基于地方性知识来阐发文学。基于某个方面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文学创作,以民族地方性知识生发文学,如基于民族神话故事传说或者是民族历史来创作文本,无论文学作品如何构思,作品本身就是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以《尘埃落定》为例,该文本以历史上的藏族土司文化为文学创作的立足点,无论其中的内容情节如何设置,整个文本本身就是对土司文化的生动阐释。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也是如此。作者围绕穆斯林葬礼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建构了文本故事,其中所讲述的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运沉浮的爱情故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穆斯林葬礼这一文化现象的文学化阐释。其次利用民族地方性知识来表达民族。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属性,在民族文学创作中,如何促成作品的民族性是每个民族文学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民族的核心是文化,地方性知识是民族文化的基本构成部分,文学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知识来解释或表达民族,在完成作品民族性的同时,也形成对地方性知识的建构。如在彝族诗人阿克鸠射的诗歌中,其用拉布恶咒火车站来替换汉语的西昌车站,以彝族语言表达来表达民族。最后,引用地方性知识象征。每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都在外界形成了特有的意象或表达,如孔雀可以隐喻傣族文化,而草原、蒙古包和骏马象征蒙古文化等。对于民族文学创作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的意象或象征物来进行建构,这样既能满足文学需要,又可以实现地方性建构。如张承志的《黑骏马》实际上就是以黑骏马建构了其所代表的草原文化。
    作为地方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原本顺理成章,但是由于民族文学创作的现实土壤变化以及民族文学的创作环境影响与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生成了一定矛盾,因而造成了民族文学创作者对地方性知识建构的迷茫。而从根本上来说,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民族文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建构都是必要的,但是在怎么建构、如何才能建构的更好等方面需要有一些思维上的变革。
    原文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7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已略去。
    作者简介:李小刚(1981-),男,山西忻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山西运城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中外文学比较、中西戏剧比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