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阎纲:散文是同亲人谈心 2019-08-28
阎纲,1932年生,陕西咸阳礼泉人,主要著作有《文坛徜徉录》《神·鬼·人》《阎纲短评集》《文学八年》《余在古园》《文学警钟为何而鸣》《冷落了牡丹》《哭笑不得》《惊叫与诉...
[访谈] 林俊頴:严肃文学被边缘化是共同的困境 2019-08-27
在上海书展上,台湾作家林俊頴带来新作《盛夏的事》,收入他为《中国时报》专栏《三少四壮》所写文章共55篇,包括“蜂巢”“夏天的合音”“大城小镇”三辑,为《联合文学》专...
[访谈] 田湘:呼应时代是一个作家、诗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对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协 2019-08-27
“我是一个狂热的诗歌爱好者” 钟世华:您创作的跨度比较大,能否先谈谈您的创作经历? 田 湘: 我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访谈] 徐则臣《北上》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2019-08-27
“运河就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水,它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跟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性格塑造都有极大的关系。” ——徐则臣 一个作家找到最合适他的文学题材,对写作是非常...
[访谈] 金坚范:文学交流应该虚一而静 2019-08-26
1949年《文艺报》第一卷第二期上,刊登了由杨犁整理的一则会议报道《法捷耶夫与中国作家交换文学上的意见》,记述了1949年10月10日,来参加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的苏联作家法捷耶...
[访谈] 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访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主角》作者陈彦 2019-08-26
戏台演尽人间百态,《主角》叙尽当代秦腔。剧作家、作家陈彦在这部8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中,以扎实的写实功底、细腻的人物塑造、绵密的叙事风格,展开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
[访谈] 小说还能不能拨动人类的情感 2019-08-26
李伟长:今天主题是《蛋镇电影院》,我们荣幸的请到了本书作者朱山坡先生,同时邀请到一位重量级的当代小说家徐则臣先生。我是李伟长,是本书出版社编辑代表,由我来主持这场...
[访谈] 七芊:教职工选“赛道”的“九〇后” 2019-08-26
某知名互联巨头的员工平均月薪7.27万元的消息最近在网络上被热炒,不少职工看到这消息,是不是“心动”后急着投出自己的跳槽简历了? 然而,正确的择业并非只看薪酬如此简单。...
[访谈] 《韩东论》作者张元珂从“以文识人”角度深入阐释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的韩东 2019-08-26
日前,我国首部系统研究韩东及其文艺活动的学术专著《韩东论》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文学博士、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后张元珂所著,以对韩东作品的文本解读为中心,...
[访谈] 陈彦:用一滴水折射出奔腾江河 2019-08-26
近日,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部作品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
[访谈] 评论家眼中的五部茅奖获奖作品 2019-08-23
梁晓声《人世间》:凸显人性正能量的价值 记 者: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今夜有暴风雪》开始,梁晓声的写作持续了近40年。长篇小说《人世间》在梁晓声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作家的写...
[访谈] 刘亮程:从沙漠边上望向中原的眼光 2019-08-23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是作家刘亮程的第一部谈话录,书中收录多篇访谈、演讲,把他出版过的文学作品聊了个遍。他说散文是聊天艺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是中国人的说话方...
[访谈] 刘醒龙:坚决爱自己热爱的文学 2019-08-23
“ 写作如同种苗木,就像种在地里的苗木,今年没有卖出去,生长还在继续,越粗壮苗木价值越高。只要不断地努力,除非真的不是写作料,否则,总会有所进步……” 他著有中篇小...
[访谈] 弋舟:哀恸有时 跳舞有时 2019-08-23
黑 白 黑短裤、白短袖的弋舟站在角落,一边抽烟一边注视着周遭。他的朋友评论家梁鸿说他有一双“过于明亮而悲伤的眼睛”,现在这双眼睛隐匿于帽檐的阴影下——常常如此,他喜...
[访谈] 马伯庸:长安城不可能有张小敬的故事 2019-08-23
马伯庸,作家,曾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 已出版长篇小说九部,历史纪实作品一部,短篇集四部,累计创作中短篇小说五十部以上,杂文散文二百余篇。长篇代表作有...
[访谈] 八卷本《宁肯文集》出版:文学是一把椅子 2019-08-22
宁肯是中国当代文坛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作家。他曾两次获得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首届孙犁散文...
[访谈] 刘心武vs傅小平:写作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给我定位 2019-08-22
写小说既要考虑到市场,也要考虑到坚持自己的美学原则 傅小平:以我的印象,你的写作总体上遵循写实主义的理念,时隔二十多年后写了《飘窗》,为何依然坚持用这种手法?因为用...
[访谈]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谈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荣跃明:用 2019-08-22
吴理人《拱宸自古繁华》 【核心观点】 将高速增长的区域文创产业作为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迫切需要区域内各地区业界、学界和管理部门共商新的协调协同机制...
[访谈] 韩青辰:走进生活,贴着儿童心灵飞翔 2019-08-22
《因为爸爸》作者韩青辰 《因为爸爸》是从韩青辰20多年警察生涯里“长”出来的一本书。谈起此次儿童小说《因为爸爸》的获奖,来自我省公安一线的作家韩青辰说,比获奖更令她欣...
[访谈] 刘学锴:唐诗的知音 2019-08-22
刘学锴近照 资料照片 2013年,花了4年时间写完《唐诗选注评鉴》书稿,刘学锴教授已经80岁,“我原来准备选注评鉴2700首唐诗,手抖得厉害,只得压缩为650首,300万字。”他说。 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