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戴容州 一件这样的作品犹如一颗茁壮的树,它从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中长出,经培育而成长,茂盛,结出最美的果...
托尔斯泰夫人(1862年) 晚年的托尔斯泰夫妇 1910年10月28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这是他多年萦绕于胸而终于付诸实施的行为。他的出走以及很快在一个无名车站逝世,为世...
我早就意识到,在文学批评家群落里,存在着两大敌对部落。借用法国人蒂博代的见解,其中一方为“职业批评”的操持者,另一方为“艺术家批评”的掌勺者。 操持职业批评的,以文...
一、曾经有过的辉煌 中国古代的小说,曾经对世界文学,特别是对东亚国家的小说,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比如,古代的朝鲜半岛在罗末丽初之所以产生的《调信梦生》、《崔致远...
一、前言 新世纪伊始,新加坡三位中生代资深作家英培安、原甸及风沙雁分别推出个人的长篇小说。这是一种巧合吗?抑或是在经过二、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后所必然迸发出的文学火花?...
谁是保罗·奥斯特 保罗是个帅男人,而且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
随着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对华裔文学的专门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学术机构权威“现代语文学会”(MLA)出版了多种有关少数族裔文学的书...
自从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与《摩罗诗力说》中向国人推介“伊孛生”的大名和他的《社会之敌》,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以来,这位挪威戏剧大师在中国产生了深...
在进入本文的正题之前,我想先明确一下关于经典及其后续文本的概念。 哈罗德·布鲁姆曾提出一项测试经典的“屡试不爽”的古老方法——“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1]。当...
一个人文学创作的源泉如果暂时枯竭的话,他会对自己说:不妨试试文学史的写作或者去从事文学评论。好的作家是不是有好的文学品位,我想大概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他自己选择字句...
读史难免生出这样的感慨,历史本身常以荒谬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内涵。玛丽·安托内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就是以对世界史的高度无知乃至蔑视...
2003年8月21日,《大连日报》刊载题目为《斜阳·荒草·旧居》的署名文章,文中称大谷光瑞是“探险家”,“买走”、“收集”了大量的中国文物;文章写道:“我想,在一个...
极权主义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文学的世界。――哈维尔 关于小说,关于文学,关于小说和文学的本质,已经有太多太多的研究和探索。这样的探索还会继续下去,除非有一天文学真的死...
后现代图画书的叙事手法 乔恩·钱斯卡(Jon Scieszka)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美国当代儿童作家,曾经多次获奖。1994年他的《臭奶酪人以及其他几篇蠢化故事》(The Stinky Cheese Man and Other Fairl...
庞德,无论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或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史中,都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对于许多初步进入现代派诗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文学爱好者而言,如何寻找切入点...
柏拉图的对话《斐得罗》,向来被目为文学和文学批评史上的杰作。该对话的显性主题是演说术。在接近结尾的地方,说到演说是否要用文字稿的问题时,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据说来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文化沸腾”的时期:眼花缭乱、始料不及的时代变迁与民众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强烈地碰撞,几乎重塑了青年一代的文化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催生了新的...
1.比较文学学科正名的重要性 创建或定位任何一个学科的首要工作是正名工作。正名这个概念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儒家学说,因为它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当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
文章如此命题似乎有套用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的大著《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书名之嫌,但这“纯属巧合”。 话说自从拜伦生前好友、爱尔兰作家穆尔1832年为诗人作传以来,一百多...
本文作者收藏的《泰西五十轶事》、《泰西四十轶事》 关于西方掌故的书,在中国 颇有影响的要数这两部——《泰西五十轶事》、《泰西三十轶事》,它们自清末传入中国,拥有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