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12)


    这些与中性名词搭配的词语,语义上都带有贬抑、否定的色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这些名词不能算作贬义词,但是在长期与“贼、狗、傻、小”等语义具有明显贬抑色彩的词语相伴随的使用中,慢慢附带上了一些贬抑的语义因子,这种由搭配关系带来的语义影响就是所谓的“语义浸染”④或“语用频率联想”⑤现象。特别是一些惯用语中,这类名词前的动词也常带贬义,语义被浸染自在情理之中: 
    (15)耍脾气、玩(耍)手段、耍(玩)性子、闹情绪 
    英国有句惯用语“观其伴而知其义”(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这些中性名词由于长期而固定地与一些语义具有明显贬抑色彩的词语共现,语义上自然感染上了一些贬抑的语义因子,它们在构成“有+NP”时,也自然给整个结构带上了贬抑的语义色彩。名词具有的语义联想为“有+NP”表达负向的语义偏移提供了可能,用“有+NP”的语义联想而不是直接使用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说话人的否定、贬抑的态度,也正好暗合了汉语交际的“含蓄原则”。 
    4.3 动词与名词互相作用造成的“有+NP”语义负向偏移 
    还有一小类中性名词,即“影响、迹象、看法、苗头、情况、说法、味儿、问题、想法、意见、议论、兆头、状况”等,用于“有+NP”中,语义上也出现负向偏移。我们认为,这种语义负向偏移是由构成“有+NP”的两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带来的,也就是说,语义的负向偏移既与动词“有”相关,也与名词相关。 
    4.3.1 动词“有”对“有+NP”负向偏移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并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发生语义偏移的“有+NP”短语,其中的动词“有”,其实包含了两个不同的动词。上面的4.1和4.2两节中的“有”表示“领有、拥有、具有”义,而“有影响、有迹象”等中的“有”则是表示“出现、存在”义的存现动词,两个“有”并无同一性。也就是说,汉语中的“有+NP”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同形格式。其中当“有”为“领有、拥有、具有”义动词时,语义上发生的一般是正向偏移;当“有”为“出现、存在”义存现动词时,语义上发生的一般是负向偏移。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不区分“有”的不同意义,在讨论“有+NP”语义偏移时,常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如,不少学者都认为“有味儿”既可表示褒义也可表示贬义。(吕叔湘1983;王志武1986;邹韶华2001:47~55)吕先生的观点是:“味儿”表示具体意义时(“这个戏看起来有味儿”)是褒义,表示抽象义时(“这东西已经有味儿了,还不快扔了?”)是贬义。王志武对吕先生的观点有异议,他认为“味儿”有三个基本含义,由此,“有味儿”中的“味儿”,当表示“能尝到的味道”与“能闻(嗅)到的气味”时,语义偏向贬义;当表示“能体会到的意味或趣味”时,语义偏向褒义。后来,邹韶华在大量的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用于抽象义“有味儿”中的“味儿”含褒义,用于具体意义“有味儿”中的“味儿”受语境制约,或偏向褒义,或偏向贬义。可见,这样的结论仍然是模棱两可的,因为语境因素谁都无法控制。其实“有味儿”表示褒义还是表示贬义,并非这么复杂难辨。“有味儿”褒贬义倾向,并不是“味儿”的语义造成的,而是“有”造成的。“有”为“领有、具有”义时表示褒义,“有”为“出现、存在”义时表示贬义。也就是说,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由同一意义的“有”构成的既表褒义也表贬义的“有+NP”短语,因为其中的“有”并非同一个“有”。“有影响、有想法”的情况也是表褒义与表贬义均可,究其原因,同样是由“有”的不同意义造成的,也可用区分“有”的不同意义的办法来解决。请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