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东北之爱的多元书写
一、“北爱”的多元内涵 “北爱”最基本的层面当然是乡情。当人们长期置身于某一具体空间,其日常生活与这一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会滋生浓厚的感情。《北爱》细致地表达了这种对东北的热爱之情。作品中的诸多人物,特别是老一辈的如苗青父亲和她的导师吴教授,以及白院士、文剑等人,都对自己曾经生活过或一直生活着的东北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乡情也渗透于整部作品之中,构成其对家乡之爱情感的最基本内涵。 只是《北爱》的家乡情感并不停留于此,它更致力于挖掘和表现其他丰富内涵。这是作品家乡情感表现的过人之处,也是其特色之所在。具体内涵如下: 首先,老藤将“爱”的情感密切关联于东北的发展历史。在之前的多部作品中,老藤就充分表达过对东北发展历史的骄傲,以及今天陷入落后困境的强烈遗憾。如《北地》结合东北第一代拓荒者的奋斗历程,讲述北地曾经工业建设的繁荣,以及伴随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所致的没落,传达了“嫌弃和遗忘北地是不公平”(1)的观念。这一点,在《北爱》中得到更为详尽的展现。吴逸仙、白院士、宋理、文剑四人之所以趣味相投,就在于他们都认为“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新中国建设的苦难辉煌恐怕会更加曲折”,也“都想为亲爱的东北做些什么”。(2)他们既感喟于先辈们为东北发展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也为今天的现状感到痛心难过,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报答家乡大地的哺育之情,也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崇敬。所以,他们工作上特别努力,不惜时间乃至生命。典型如吴逸仙,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家乡建设,但他想方设法,通过绘画等方式不断开导苗青,促使她以永不退缩的精神为家乡做贡献,苗青最后的成功也包含着他辛勤的付出。 在与历史的关联中,《北爱》还表达了一种基于哺育个体的感恩意识。吴教授的经历可为代表。他儿时逃难至大连,命悬一线之际得到好心人收留,从此长期在东北生活,并对这片土地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愫。这是吴教授对东北这块土地充满感恩之心的起点,也致使他将投身东北发展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志愿。正如此,他强烈希望苗青去东北从事飞机研发,并建议她按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计划。 这种对东北历史的回顾,既是对“北爱”原因的追溯,也是“北爱”内涵的一种具体体现。东北大地对人们的哺育,以及前人为建设它而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是今天人们热爱这块土地的理由,也是他们“爱”的动力——在对家乡发展的努力中,他们能够感受到内心的骄傲和自豪,也是自我价值的最好实现。 其次,《北爱》在家国情怀的高度上来展现“爱”。作品中的“北爱”不是孤立和狭隘的,它不是只针对东北的“爱”,而是与对整个国家的“爱”密不可分。这与上述第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东北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东北发展同样是全国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作品中人物对家乡的热爱与整个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实质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作品中的故事内容紧扣当前时事,也就是始终围绕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产大飞机以及飞机制造必不可少的芯片部件展开。复杂的国家关系导致许多困难,而东北作为具有深厚基础的老工业基地,能够在解决上述困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北爱》爱国情感的实质性内容,也是人物对家乡之爱与国家之爱的重要结合点。 与前述将个人感恩心理与整体性家乡情感密切关联一样,《北爱》在将人们对东北大地的感情与民族国家感情关联时,也进行了充分的个人化处理。在苗青父亲、导师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那里,乡情与国家情怀实现完美交融,而苗青、吴逸仙等年轻一代人的情感则经历了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一开始,他们对家乡或国家情感有不同的偏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前辈的感召和内心的体悟下,逐渐加深了两种感情的融合,意识到了家乡感情与国家感情的不可分割。 最后,将个人之“爱”与对家乡、国家之“爱”相统一。这其实是前两点中个体意识发展的自然表现,也是构成“北爱”内涵的又一重要来源。个人之“爱”具有不同层面,最重要的当属自我价值的实现。《北爱》的独特之处,不是简单要求个人为了集体和国家牺牲自我,而是努力让二者结合起来,实现统一。所以,作品在讲述家乡和国家情感的同时,并不忽视个人的价值实现。整部小说围绕苗青父女、师徒两代人“一个人的计划”而展开,将他们的个人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也就是通过高尖技术来实现家乡振兴和国家强盛。在这当中,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虽曾有过不完全合拍之时,但最终,二者实现了完美统一,个人价值在集体和国家利益中得到最好的提升。所以,在苗青终于如愿从事飞机设计工作后,小说对其内心活动有这样的描写:“只有从事飞机设计,我周身的细胞才会活跃起来。”(3)同样,也正是因为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事业的痴迷,苗青才能够在签订聘用合同时给自己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坚持刻苦工作,包括在遭遇诬陷被迫接受调查仍时刻不忘飞机设计任务。 不仅是苗青,小说中很多其他人物也同样如此。这些人虽然可能与苗青所学专业并不一致,但在将个人融入集体和国家利益,将个人价值统一于时代价值方面基本上没有区别。显然,作品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围绕苗青“一个人的计划”,将领导、朋友、下属等不同角色集中在她周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干,既确保工作计划顺利完成,也能够在整体上达成实现自我价值与爱乡、爱国完美交融的叙事意图。小说有一细节值得玩味,宋理、文剑在转投与飞机制造无关的行业后均以失败告终,苗青的前男友江峰在房地产领域也遭遇挫折,最终也萌生了加入飞机设计行业的念头。这些情节均从侧面印证并充实了老藤的创作宗旨,即自我价值并不是无源之水,只有与更崇高的家乡、国家之“爱”相契合,才能获得自身的意义。 个人之“爱”与家乡和国家之“爱”的统一还体现在对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的书写上。比如,苗青的恋爱观就是以对方是否心系航空事业为标尺,她与江峰相识、相恋直至分手,再与马歌结合,都受这一心系天下的大爱驱使。当然,作品并没有忽略对其生活和情感的个性表现。当其他人都认为苗青几乎生命中只有工作时,她却明确否认,并展示了自己生活的多样性;面对两位潜在的择偶对象文剑和马歌,她更看重的是与自身心灵的共鸣;在被任命担任G-31项目负责人后,她又不忍在文剑落难之际离他而去,辜负其信任和托付。尽可能地将个体诉求与家国情感相融合,是《北爱》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的重要思想前提。 二、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美学风格 一般而言,讲述个人拼搏、弘扬时代旋律的作品大都具有格调高昂、催人奋进的风格特征,这是由作品本身题材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语言所决定的。《北爱》在立足家乡之爱的基础上,关注国家东北振兴战略,通过苗青逆流北上、破蛹成蝶的成长历程响应建设东北的号召,拼搏、奉献、进取是它的关键词和主色调,因此,小说也相应具备了刚健、雄强的审美气息。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北爱》不是简单地重复讲述同类题材,它在共同的主旋律下仍有作者自身的思考,这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刚健为主、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作品的刚健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将审美个性密切关联于地域文化特征。小说书写的空间在东北,由于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南北之间的精神气质存在很大差别,北方人素以豪迈、直爽著称,北方文学也大都具有踔厉奋发、大气磅礴的风貌。老藤显然对此十分认同,他对东北的热爱也与这种北方气质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小说提到大连老虎滩的命名,是因为当地人喜欢虎虎生气,主人公苗青更是将这一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其父和导师执着、坚毅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故而也表现出爽朗、果敢、大气的性格。她的两次情感经历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面对事业和爱情的矛盾,尽管有纠结和不甘,可一旦拿定注意,就毅然与相恋多年的江峰分手。同样,只要觉得情投意合,她也大胆与马歌相处,几乎没有表现出忸怩和羞涩,甚至还主动提及婚恋事宜。她主动到飞鹰公司挂职,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处理下属背叛一事上,也迅速果断。正是由这样的性格和能力,她才能将整个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颇有独当一面的大将风度。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以吴逸仙为首的一帮好友的引导和鼓励,每当遭受委屈和挫折,苗青都能从这些东北朋友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从而在主动出击、不断挑战中收获成功和喜悦,小说也因此呈现出力与美的明朗风格。 二是将审美个性与家族历史相融汇。一味地大公无私难以令人信服,《北爱》的聪明之处在于将东北振兴、国家发展的蓝图转化为苗青父女两代人的计划,这一转变并不显得突兀,因为国家的蓝图与二人的专业相一致,而学以致用又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这样父女的崇高使命就具备了心理基础,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就与家族使命不谋而合。在注重血缘伦理的传统社会,家族使命无疑对个体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虽然它在当下已日渐式微,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响,苗青的行为也就更容易获得认同。同时,这种使命又具有子承父业、前仆后继的文化基因,苗青甚至做了最坏打算,一旦计划无法完成,就让其孩子“一代接着一代做”。(4)这已经超越了地域文化,直接秉承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彰显家族使命感故事的当代书写。 三是借助修辞手法营造整体上的劲健风格。配合文化上的原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直观地凸显了小说的雄健风格。具体途径有二。其一,从“虚”的层面用丰富的意象传达象征意义。《北爱》意象运用的显著特点是围绕吴逸仙送给苗青的10幅画来展开,小说目录中每章名称对应相关画作,其中不少从字面看就表现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决心。比如“逆行者”“海东青的复活”“海青击鹄”等词语,蕴含着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读者甚至无须阅读作品,仅看标题就能大致把握整部作品的格调。具体到画作内容,不少以少女凝视远方、仰望天空,以及雄鹰遨游苍天为表现对象,背景通常为雪山、大海、沙漠,这些色泽明亮、雄浑辽阔的场景极具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现了高亢、壮丽之美。其二,在“实”的层面用言辞或诗文加以烘托。小说扉页上就写有海伦·凯勒的名言:“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提纲挈领地宣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品中他人对苗青的诸多评价,以及苗青的诗歌作品,都揭示人物性格的强健。如“金戈铁马、蓝天白云”“征服蓝天苍穹”“牛刀,旗帜一样与人并立”“归来吧,飞翔在历史天空中的鹰”“柔嫩的肩上一匹白马飞奔”等语句,使一位自强、乐观、烂漫、奔放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从而很好地增强了作品的刚健色调。 《北爱》虽以刚健为主体审美风格,但也融入了柔和的特征。比如主人公苗青具有北方女性的直率果敢,但性格上也颇具柔情。她喜欢写诗,兴趣爱好很广泛。她的朋友也是格调高雅,热衷艺术、收藏和美食。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苗青充分表现出宽厚包容和仁爱友善的特点。这与她以艺术和审美拥抱生活的思想观念相一致。还需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北爱》的审美风格与其文化态度有内在关联,换言之,作品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背后传达出一种文化态度。作品中的柔和不是软弱和颓靡,而是柔中带刚,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它不是对“刚”的否定,而是补充和深化。苗青性格上柔的一面,也就是以宽厚、包容和仁爱、友善获得了他人的充分认可,并最终得到了加倍回报,从而顺利完成个人计划,为家乡和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从更高程度上说,《北爱》之所以采用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特别是将这种风格融入其文化态度中,着眼点在于东北振兴这一情感认同。面对艰巨的任务,人们很难一直保持搏击、拼争的姿态,张弛有度是必不可少的应对之道,而通过宽容大度来感化他人也能充分避免个人力量的微薄,从而更好地实现家乡振兴、国家富强的目标。“刚”是完成个人计划,进而配合国家实现东北振兴战略,以此表达家乡之爱的精神动力;“柔”是“刚”的辅助,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用之人,群策群力,确保家乡之爱最终开花结果;而“刚柔相济”中蕴含的联系的观点、包容的态度,又是家乡之爱能够融合个人、家乡、国家等多重内涵的思想来源。因此,《北爱》刚柔相济的风格就与那些为避免性格或情节单调,有意展现英雄人物柔情一面的作品存在很大区别,由此丰富了主旋律书写的审美表达。 三、意义与启示 对家乡(长期生活之地)之爱是文学经常谈论的话题,《北爱》能在对这一老生常谈对象的书写中收获新意,关键在于老藤对“爱”这一人类基本情感有相对全面、深入的认知。它可以纠正当前创作的某些偏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首先,《北爱》深刻揭示了“爱”这一人类普遍情感的意义和价值。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缺少“爱”的思想,儒家仁爱观念更是深入人心。遗憾的是,西学东渐后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冷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消费文化大行其道,人们不再对那些公共层面的宏大话题感兴趣,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沉沦于欲望的泥沼。倘若将这种生活态度称为“爱”,那么它只能是极端片面的自我之爱,严重违背了爱的要义,因为“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作为整个世界而不是对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5)它虽然不排斥对自我的关注,但作为社会中的人,自我不是孤立的,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真正健全的爱绝不是事不关己的孤芳自赏,它还要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向亲人、朋友投入情感,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在爱的氛围中健康运转,而良好、友善的社会环境也会反过来为自我成长提供保障。同样,如果没有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感,自我也会失去精神家园,成为无根之萍。这就是很多人虽腰缠万贯却并不快乐的重要原因,也是家乡、国家情感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也存在一些完全聚焦个人视角来理解和表达“爱”的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局限于对自我利益得失的书写,缺乏对集体、社会的关怀精神,其结果是思想视野狭小,常有自怨自艾、感伤和虚无色彩。 在这个意义上,《北爱》体现了较为突出的价值。小说详细展现了个体在家乡和国家情感激发下所爆发的巨大能量,形象地揭示了这些公共关怀的重要意义,同时又用联系和辩证的态度处理不同层面情感的关系,为人们更加全面洞察爱的要义提供了参照。在创作上,它也给当前文学情感书写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对流行的自我中心和感伤化书写模式构成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其次,《北爱》拓展了对爱书写的维度。在我们对“爱”的理解中,除了对爱的价值的淡忘,还存在对其理解简单化的缺点。爱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内容所能囊括。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它的书写仅仅依托一种无可辩驳的权威理论,严重忽视了其复杂性。正如有学者的思考:“一种爱的思想要想真正进入人们的情感世界,成为影响他们行为方式的道德伦理,既需要切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更需要与民族文化记忆的深层次关联。”(6)对“爱”等情感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现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有很多值得发掘和借鉴的内容。 《北爱》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爱国情怀是小说所着重传达的非常重要的思想情感,但如前所指出的,它并不空洞,因为它的根基是非常切近人们生活的家乡情感。同样,作品对家乡情感的表现也密切联系个人生活世界以及个人的亲情和爱情等。较之空泛的说教,这种层次丰富、环环相扣的爱的书写方式无疑更具说服力,也更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另外,在爱的文化来源上,小说同样注意到了多样性,具体而言就是赋予其丰富的伦理内涵。伦理本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一直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精神支柱。时过境迁,这些规范虽有不少与现代观念难以匹配,但诸如感恩、孝顺等诉求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北爱》正是抓住这一点,将对东北家乡和国家的爱建立在这些传统伦理之上,从而使这种很容易流于俗套的情感表达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土壤。 其中最显著的是对“义”这一传统道德范畴的现代书写。尽管儒家思想和民间社会对“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侧重于从给予和回报这一对因果关系上来予以认识。《北爱》在表现东北的发展问题时,始终贯穿着一种思想,就是东北地区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今天它也理应受到善待和回报。同时,作品还通过苗青的为人处世,通过表现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知恩图报,来表达做人要讲“仁义”的思想主题。无论是对待挚友文剑的帮助,还是导师吴教授的教诲,苗青都心存感激,故而才会替前者精心管理飞鹰公司,对后者甚至萌生用自己阳寿为其续命的念头。此外,苗青对导师的敬爱,以及她对父亲“一个人的计划”的坚守,也都包含着孝顺的含义。儒家主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而民间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苗青的这些举措显然都与这两条古训暗合。所以,《北爱》通过东北建设的大的思考,以及个人在报恩、孝敬等传统品德上的展现,使人伦之情与家国之爱产生共振,共同构成了对“爱”的内涵的现代思考。 最后,作品还赋予了爱的书写以新的美学风格。以往文学作品对爱的书写,大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美学风格。古典文学中的诸多诗文流露出对苍生和社稷的关切,其情感主要是无奈、悲伤和忧愁,大量缠绵悱恻的婉约诗词更将这种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其风格以含蓄、柔弱为主。而受苏俄文学影响,大量讲述家国情怀、革命之爱的作品,呈现出力与火的风貌,但它们又很难与柔美结合,美学特征较为单一。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家族小说和新乡贤叙事中,作家本来是想彰显主人公仁民爱物的风范,传达的却是传统的善恶忠奸观念,艺术表现也显得单调。这种情况与人们长期秉持二元对立思维,缺乏包容之心密切相关,作家们虽然意图书写爱的主题,却没有把握其要旨,更没有领会其复杂性和丰富性。老藤发扬了儒家传统中注重宽厚、包容的一面,同时又避免了二元对立思维,善于从多个维度发掘爱的内涵,这也正是《北爱》能呈现出刚柔相济风格的重要原因。 不过,尽管《北爱》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读者提供了明确的愿景和希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最突出的一点是主题色彩太强,并影响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对主人公苗青的塑造是很用心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鲜活度,但总体感觉是行文略显匆忙,人物个性展示得不够充分细致。比如作品努力展现苗青多样化的生活和性格,更几次设置了苗青遇到的工作阻力,包括一些人对她的排挤和诬陷等。这当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但遗憾的是,作品设置的阻力过程有些简单,结局更是一目了然。因此,人物形象在总体上还是被限制在主题范围之内,没有呈现出自己的独立个性。所以,如何在彰显思想主题与人物塑造之间取得更好平衡,作品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注释: (1)老藤:《北地》,第43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2)(3)(4)老藤:《北爱》,第117、19、261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 (5)〔美〕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第38页,刘福堂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6)贺仲明:《本土经验与民族精神》,第96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