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密歇根湖畔》:生活是走来走去的一架桥

http://www.newdu.com 2023-08-28 文艺吧 王旭烽 参加讨论

    

读完方文的长篇小说《密歇根湖畔》,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上一个人,你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你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作者虚构的以华丽为代表的几位女性,在逆境中一改娇弱的形象,自强自立,奋斗拼搏,落难解危……这北美大都市中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一切,换个背景,在中国的某个大都市恐怕也照样成立。这大概也可以印证今天的地球的确已经是平的,生活不但在远方,而且也在眼前,那些本来是在中国热腾腾的日子,一模一样地在美国翻版复制。要把一部完全描写华人在美国生活的小说,写得如此有熟悉感,如此的中国风,如此的起伏跌宕,如此的贴着地皮走,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年来我对美国逐渐有了一些了解,我恐怕不会一下子接受得了这样一个美国,这样一个芝加哥。

《密歇根湖畔》这部小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剔除了因虚构而建立起来的传奇、励志、梦幻、重构的想象空间,它如此质朴地把一大块生活原汁原味端到我们眼前,使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类是如此具有共通性。在中国浙江发生的事情,在美国芝加哥一模一样地发生,甚至连表达的方式、思维的走向与内心的涟漪都几乎一样。今天的美国华人,和当年《北京人在纽约》时的华人,真的已经很不一样了。

作者之所以能够给我们这样的阅读感受,应该跟小说具备的一些特质分不开。首先,方文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异国他乡的华人部落,并以这个部落的生活为主要场景展开。这样的落脚点,已经和当年众多的华人小说相当不一样了。以往的这类小说,常常是把中国人扔在那个异域大海中,以孤岛的视角来描述的。因为当时的华人还只是如葱花一般撒在世界各地,无论人数还是实力都未构成今天的格局。那时的作者往往更关注孤独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挣扎的命运。而今天在国外的华人族群已经具备规模,织成生活的网络,完全构成了自己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模式,方文描述的这个世界,不再是欧美文化挤夹下的中华文化,而是块状与块状之间相互交融的文化了。这显然和今天的中国更相匹配,是最鲜活、最生动的移民文化的华语表达。

《密歇根湖畔》的另一个显著成果,是故事中情节与细节的生动精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包括二手车的买卖、打官司的过程、超市中的经营手段、租房的形态和房价、结婚离婚的程序、争取绿卡的骗术,凡此种种,都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了解,那是要有丰富生活阅历并且完全沉浸在华人日常生活中的人才能够得到的一手资料。读这样的作品,眼前活生生地显现出了唐人街的喧闹和生气,相信作者正是在这样切实的生活体验下创作的。

《密歇根湖畔》中还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跨度,就是把当下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搭了一个桥梁,这个桥梁是以女主角华丽为主线展开的,但她的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她的两次离婚和结婚。她生活剧变的原点,建立在国内父母生活的剧变基础之上。而且她父母的生活剧变,直接与当下的反腐挂钩,父母在国内因贪污判刑入狱,导致了这位年轻姑娘命运的全部改变。其他如表妹投奔国外表姐、鸠占鹊巢;怨妇出国重新寻找依靠;一表人才的大学老师与赌徒骗子合体又分裂;温州商贩贩卖仿真品牌皮包;中国妇女在美国超市争抢时的抓脸扯发;女科长与美国老人的婚姻谈判……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管在此岸还是彼岸,都是普通日常的,就像一盆泼出去的水,流到哪里,作者就写到哪里;深入到什么层面,就传递到什么层面,真是原生态极了!

读者可以清晰地发现方文的写作特点,讲故事、塑人物、追情节、重推进,这显然与他多年执掌从事电视广播事业的阅历密不可分。倘若作为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剧情框架来考量,这部小说的写法显然非常适合改编,而作为以看故事情节为主的读者而言,这也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当然,您如果想借此小说了解美国华人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的点点滴滴——而这些生活的角落在别处真的很难看到,这也不乏为一部可供参考的生活辞典。真实的力量总会引起共鸣,读这样的小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彼岸就是此岸,生活是走来走去的一架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