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培训班》自序:但愿百花盛开

http://www.newdu.com 2023-06-01 收获(微信公众号) 傅星 参加讨论

    

长篇小说《培训班》在《收获》发表后, 一位当年文艺培训班的老友看了,我告知那里头应该有他的影子,他说感觉到了。我又问其阅读体验,他说不喜欢结尾,理由是这些人太没有“花头”了。

没有“花头”意指小说人物后来都没有进入戏剧界,其实这么写,我也很无奈。这部小说的创作基于现实,不是那种渲染浪漫理想色彩的。

那时候的学习就是“三突出”,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其实也是一个完备的创作体系,首先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然后调动一切戏剧手段编排阶级斗争的故事,高大全的人物。冲突、铺垫、出场、悬念、延宕、场面开掘、动作的统一性,情节是性格冲突的历史、道具的运用、立意、在高潮中完成主题、转折、豹尾……等等。但这些剧作法其实也都是外来的,或是传统戏曲中原本就有的,只不过拿来为“三突出”服务罢了。

当时以为都懂了,学会了,就这么一条路走下去了,但结局怎么样,在小说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待,不多说了。

回想起来,上山下乡的那些同龄人披星戴月地在地里干活,而本人却去了高等学府里学戏剧创作,真是够幸运的。在那里,除了学“三突出”外,也读了不少经典。学校图书馆的一些内部读物向学员开放,从莎士比亚一直到汤显祖都可以看到,大开眼界。

没有比培训班的老师更好的了,我这个连黑板报都写不顺的人,居然就此知道了什么叫戏剧文学。后来老师还作回访。那次老师来农场宿舍,而我竟找不到一片茶叶。他捧着我的脏兮兮的茶缸,大口地喝白开水,问我最近在写什么?又说家庭出身是无法选择的,而路怎么走却可自主把握。天快黑了,好像又停电了,我们交谈,看不清对方的脸,如同待在舞台侧幕的暗处。我一定要在这里记上一笔,以感谢我的好几位健在的,或已离世的启蒙老师。

本书请上海戏剧学院杨扬副院长作序,杨扬先生对长篇小说和戏剧,以及艺术教育史都有深入的研究。小说的内容有点特别,他对这类题材驾轻就熟的解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叙事文本的可读性和完整性。感谢。

小说多半在写个体,当然也离不开大背景的叙事,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怎么都写不完的。尽管历史投影无处不在,但有时候还是在提醒自己,应该意识到我们已经忘掉了什么。

杨扬先生在序文中提到了“悲悯之情”。没错,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写这个小说,作为另一个维度的语境,不过是在回忆追溯而已,人生的“被抛性”(海德格尔语)竟如此虚无。

有件事我做了大半辈子,一直在尽力地一点一滴地剔除掉创作思维中僵硬的概念化的东西,事实上那需要多少个特吕弗、戈达尔、贝克特等大师的生拉硬拽。2022年,戈达尔离世,他留给了我一个巨大的空洞。

“荷兰画家维米尔熟谙光影的要义,但并没有强调而是淡化明暗对比的戏剧性效果。《培训班》的众生相暗合着这样的格调,静谧、平和、细腻、真切。”这是青年评论家来颖燕评论《培训班》的一段文字。喜欢她的评点。小说的叙事有点散漫,有点蒙太奇,说不清。但无论怎么看,肯定和“三突出”已是南辕北辙。

看过“papi酱”的一个短视频,她坐中间,左右两侧是剧组策划团队,众人已陷入无路可走的地步,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这应该是个夸张的喜剧小品,可我笑不出来,甚至有点心惊。但愿宽松自由,百花盛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