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生出一种情怀 ——金波、张之路谈《古城墙下的圆月亮》 放学路上追蜻蜓、胡同里嬉笑打闹、第一次系红领巾、爬上古城墙摘榆钱、和家人看露天电影……日前,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书——《古城墙下的圆月亮》,甫一出版就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一诗一文、一唱一和的形式,赋予文字一种跃动的音符,如一扇徐徐打开的城门,时光倒转,把读者一下子拉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 两位作者其实也不一般,他们都是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同时也都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和张之路。尽管两位作者的童年生活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书中却通过中小学课堂“同题异构”的方式,描绘出一种多彩的童年生活,而这只是为了让童心生出一种情怀。 “一文一诗,互促互补,搭配在一起能起到1加1等于3的作用。”对于诗文结合的形式,金波认为很有创意,书中的散文铺展开老北京的旧时模样,诗歌部分则是把具体的景或事加以提炼,升华到情感层面的东西。换句话说,散文能让孩子看到具体的生活细节,诗歌让孩子产生更浓的情感,进一步满足其审美需求,培养纯真的趣味。“现在的孩子读诗相对较少。从孩子的阅读来看,既要有热闹的曲折的情节与故事,也要借助诗歌提高其审美鉴赏力。对诗歌的鉴赏力提高了,再阅读其他作品时,就能发现其中的佳妙处”。 谈及写作时的感受,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身临其境”一词,都仿佛感觉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那个老北京,无论胡同里的阴凉、槐树枝头的蝉鸣、榆树钱甜丝丝的味道,都在眼前重新来过,而这也引起不少读者尤其是成年读者的共鸣。对此,金波表示,老北京蕴含的东西其实非常丰富,除了四合院、小胡同,还有在城墙下生活、玩耍的感觉,那种安静、安稳、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感觉,以及老北京独有的民俗与风情。这些都值得今天的孩子去了解,去感同身受。 “这本书展现的老北京生活表面上看是在回顾,其实在反思。”张之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眼前有100个景物,如邮局、茶馆、城墙等。当活到60岁的时候,还能看到这些,还生活在故乡,那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事。可惜,时代变化太快,老北京的许多东西找不到了,难免让人有一种惆怅、怀旧的情绪。让今天的孩子看看这些,知道老北京的面貌与生活,没有坏处,同时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更深地领悟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童年生活对一个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地方的历史也与一个人的人生紧密相连的。一个民族、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能人为隔断这种情感上的联系。” 对于这本书希望传达的信息或目的,张之路表示除了反思乡愁,也是在反思童年。“现在的孩子,生活有点太顺了,不像我们小时候精神世界很丰富,物质性和精神性联系紧密,不失衡。反映在小学生的作文里,就是当下的孩子相对缺乏想象力。而想象力表面上看是在谈智慧,本质上还是一种情怀。最明显的表现是,现在的孩子与自然太疏远,不像他们那时候常常玩室外游戏,如捉迷藏、捉蝴蝶等,也缺少玩伴。实际上,小朋友之间的互相交往,即便有小挫折,对成长而言是件好事。当童年的生活不再单一,孩子就会拥有更美好的内心世界,会变得悲悯、善良,拥有健全的人格。” 善待童年,是成人和孩子都需要面对的新课题。金波认为,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童年理解较为狭隘,让孩子负载的东西太多。理想的童年是给孩子松绑,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还多引导孩子阅读,在书中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孩子阅读不是满足各种功利的想法,还要引导孩子沉浸在作品里,享受一种情调,不只是情节。童年的另一主题,就是多感受大自然,孩子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会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虽然过去的很多景物现在的孩子看不到了,但这不妨碍孩子去沉浸在已有的自然美景中。等孩子长大,这样的美景与自然也会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成为一种宝贵的乡愁。 就像他在诗中所写的:在月光里,还有蟋蟀鼓动着翅膀,咏唱童年的故事,这里是古城墙下的月之故乡,美之故乡,爱之故乡……(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