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线》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克服内源性孤独、勇敢寻找友伴的故事。小说虽然是虚构,但也根植于社会历史的土壤。出生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被互联网陪伴长大的“Z世代”的物质条件与信息基础都远超先辈,然而这样的富饶也带来新问题,即如何在确定温饱的基础上发现自我、确认自我,探索自身价值。老话常讲“生死面前无大事”,但我想,在今天这样文明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介于生死节点之间漫长的“怎样活”问题更需要探讨和关注。除却生死,日常生活中微小的迷惘与苦痛也值得被看见。 许明谐音“虚名”,高鑫谐音“高薪”。这些都是外在评价体系的象征,是世俗枷锁。为人处事风格迥异的两个年轻人乍看不同,实则都在主体能动性与客体规训间摇摆、挣扎。面对社交生活中隐形的边线与端线,许明一开始选择圆滑应对,试图通过不断满足他人需求来确立自我价值感。可如此建立的自尊过于脆弱,面对他人与日俱增的要求,他开始感到压力,继而出现接力比赛前情绪失控的状况。高鑫则恰好相反,他清楚规则并且理解规则的重压,他只关心自己,希望作为独立的个体活得自由,所以一开始便选择成为直线行走的旁观者。只可惜没有交集便没有互动,他选择自由同时也选择了孤独。 一方面是展示真实自我的渴望,一方面是寻求现实沟通的迷茫,作为排解压力的方法,游泳将许明和高鑫偶然联系起来。各怀心事的二人在划动双臂、摆动双腿的过程中逐渐敞开心扉,成为人生路上相互扶持的朋友。原本害怕社交压力而一味选择逃避的高鑫开始主动与救生员攀谈,他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逐渐发生改变。虽然有所迟疑,但在意识到许明正烦恼时,高鑫并未转身离去,而是选择陪伴对方,默默倾听对方的苦衷。这是他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但时常自私怯懦的青年人由内向外的成长。本来过分关注外在评价、依赖他人反馈的许明在自己的糗事败露后将目光收回自身,通过观察和学习高鑫面对生活与压力的态度反思自我,最终提出想去更广阔的大海中遨游。这由外向内的回归,从圆滑状态重生出棱角的过程则代表着许明的成长。 在故事的结尾,大学导员的一通电话成为温和的提示,警省主角二人规则下的生活还要继续,自我与社会角色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然而,作为作者,我相信无论是高鑫还是许明,在今后互相陪伴成长的过程中,都将更加平和地面对这些矛盾,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绝不轻易放弃对自我的探寻。 这是我第一次进行小说的创作。出于对自身生活和未来的困惑,我拿起了笔。写作于我而言是极为私密的孤独旅程,我想读者的阅读也具有同样私人的气质。希望我们都从自身的孤勇出发,通过文字的桥梁触碰对方的情绪与灵魂,在安静的交锋中相互支持,成为彼此人生路上某段的友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