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 400年前,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汤显祖、莎士比亚相继辞世,经典作品流传至今。400年后,一群人带着“临川四梦”出发,去伦敦上演“汤莎会”,打造一出新概念昆曲。9月,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期间,被誉为“最大亮点”的新概念昆曲《邯郸梦》将首次与世人见面。一次跨越四百年的戏剧对话,就此开启。 新概念昆曲《邯郸梦》在原剧30多场戏中选取了《入梦》《勒功》《法场》《生寤》这四折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作为主体,与《麦克白》《李尔王》等莎士比亚经典作品中的部分片段进行穿插交替。通过全新形式表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关于人生的哲思,实现中英两位戏剧大师的超时空维度的思想对话。 《邯郸梦》,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的又一部新概念昆曲作品,谈及这部新作,柯军自然而然地说起了创新,“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创新实践,我已经将昆曲的两个属性分得很清楚了。传统是传统,创新是创新。我不会在传统中做实验,而是拿一点传统出来做新的尝试。这次的《邯郸梦》主要是为了‘汤莎会’。活动的重点在于‘会’。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要着眼于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他人之美。” 如何学习?柯军做出了下压的手势,“要学会放低姿态。不要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似乎只有我们自己的文化最灿烂、文明程度最高,总想着让对方折服,总想着得到掌声和赞美。文化交流最关键的还是要放低姿态,让双方都能融入进来。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尝试打开自己,把对方请进来。” 《邯郸梦》,就是这样一个融入的过程。《邯郸梦》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后一梦,借助卢生“黄粱一梦”的故事,对超脱生死困扰的途径做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麦克白》《李尔王》《皆大欢喜》等作品中也有关于生死的讨论。“这就让我们的创作有了现实基础,”柯军坦言,“400年前,东西方面临着共同的时代特点。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正面临文艺复兴,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汤显祖所处的明朝正从‘存天理灭人欲’转向陆王心学,人文主义勃兴。” 尽管如此,两种完全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还是让人担心。对此,柯军解释说,“虽然文化背景不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对作品的处理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但此次的‘汤莎会’,我们选择从人性的角度切入,探讨生死、欲望、功名、子女等人类共性的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为了爱情可以死去,但在汤显祖的戏曲中,主人公为了爱可以重生。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东西方存在差异,但二者在生命主题上的追求与刻画则是相通的。这一版的《邯郸梦》不仅仅是两种戏剧形式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一定会很精彩。” 这一版《邯郸梦》由柯军与英国著名导演鲁宾联合执导,柯军说,“表面看起来,我们是各演各的,但往深层次的戏剧结构看,其实二者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我们会在莎士比亚原著中选择符合《邯郸梦》主题的元素,将对白、场景和情景有机融合起来。这种形式的演出,不管是昆曲舞台还是莎翁的戏剧舞台,以前都从未有过。” 在柯军看来,文化交流,就是“东方与世界对话的过程”,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一方面要“藏”,用“最传统”的态度,讲好中国话;另一方面要“奔”,用“最先锋”的姿势,了解世界语。 2004年以来,柯军带着《馀韵》《浮士德》《奔》《藏·奔》《1428》《录鬼簿》《夜奔》等多出新概念昆曲剧目在世界各地巡演,将传统昆曲的表演技巧与现代舞台技术相融合,表达艺术家的思考。在这个舞台上,传统与先锋这两条“平行线”实现了相交。 独特的创新,让观众看到了昆曲的另一种可能。在海外演出时,很多观众都会在演出结束后找到柯军,感谢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昆曲”。柯军说,昆曲不是世界语,借力其他戏剧形式,应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比如与莎翁经典的结合,就能让外国观众感兴趣,就可以尝试,摸索着往前走。 昆曲可以最传统,也可以最先锋。秉持这一理念的柯军,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一过程让他感慨颇多,“文化交流,最关键的是人与人的交流,艺术家与当地观众的交流,国内艺术家与国外艺术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这一载体相互了解彼此艺术的特点,然后成为好朋友。如果只是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融合、不讨论、各自为政,那不是交流的本质。”柯军进一步解释说,“文化交流,切忌做成文化输出。输出是自上而下的,像打点滴一样,给人以压力。但文化交流则不同,是自发的,融入的,是能进入内心的。” 类似这样的文化交流,足以突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柯军如此诠释,一方面我们不崇洋媚外,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艺术也是能够打开自己内心的。打开来,让西方艺术进入,感觉像昆曲这样只有一桌两椅、流传了六百多年的艺术,至今仍焕发着旺盛生命力,还能和其他艺术门类碰撞和对话,这就是文化自信。 (董 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