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人性“痛点”的诗学超越——读许向诚近期诗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黄桂元 参加讨论


    许向诚的诗龄迄今已逾40载。进入“花甲”之年,许向诚的诗歌原创力不仅无强弩之末的衰减迹象,反而出现了一种不断突破故我的新变化。可以发现,在他的近期诗作中,古典情怀和现代意识之间已悄然形成相得益彰、彼此融合的良性状态,使其格局始大,气象森然,由此进入一个在许向诚诗歌生涯中“陌生”的境界。
    二十几年前,老诗人鲁藜称青年诗人许向诚为“一个地地道道庄稼汉”,这是对他诗学之路的前期定位。跨过新世纪,蒋子龙著文谈到许向诚,认为“诗人的心灵不一定在他生活的地方,而是在他爱的地方”,进而指出,“骨子里是个有天赋的诗人”的许向诚,一开始就不是在写所谓的“农民诗”,从来就是“要么不写,要写就必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谓一语中的。过去年代,我们曾习惯性地以职业身份划定诗人,貌似合理,也很省事,却是对诗歌内质的浅表化、简单化、工具化。真正的诗人,对于任何外在标签是拒绝的,正如史蒂文斯所说的那样,“诗歌试图捕捉的是生活,生活不是任何的事件、人及场景,而是精神与感情”。往往是生活的缺陷产生了艺术,这决定了诗人的写作不能不是一项有痛感、有挣扎的灵魂工程,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性。
    比如,“稻子弯下了腰/稻农也弯下了腰/这丰收的仪式/是从相互致敬开始”(《仍是那把镰刀》),诗人没有一般化地写农事,而是通过农民的生存劳作,写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一种相互敬畏的默契关系;“一个驼背的老人/猛地喷出一口苦味的烟雾/弥漫了碑文的全部内容”(《村碑》),寓意着一个人与一个村庄历史的隐秘关系;“浅挖是垄/深挖是井/横挖是窑洞/竖挖是坟坑/是人挥舞着 镢/是镢挥舞着 人”(《镢和举镢的人》),人用其一生血汗挖“垄”、挖“井”、挖“窑洞”、挖“坟坑”,由此而与世间万物共命运,诗人是当事者,也是表达者;他写武则天是用“无字碑”当作镇纸,“压住万里江山的一角”,寥寥数字,燃亮了一道奇崛耀目的想象之光;在他看来,“世间/最苦最咸的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汗/ 我用/执著的目光/在一张稿纸上/晒盐”(《诗人》),把写诗比作“晒盐”,是许向诚对诗人存在意义的结晶般的独特诠释。
    在一个缺乏“诗意”的时代,诗人执著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会有精神“痛点”。我每次读《伤者》,内心都会被一种难以平息的怆然情绪所裹挟。“风,从刀刃上吹过/风不会受伤/受伤的却是刀刃/刀刃感觉不到/刀刃的感觉总在别人的伤口上//鸟从天空掠过/天空不会受伤/受伤的只能是鸟/天堂只能供奉翅膀//水,从石上流过/石头会受伤/水也会受伤/受伤的石头,留下时光/受伤的水却挂在我们的脸上//月光从云缝穿过/月光不会受伤/云彩也不会受伤/受伤的是那正月十五望月的人//痛/却找不到痛的地方”。谁是伤者,谁不是伤者并不重要,令人唏嘘的是,我们何以受伤?“伤口”的痛何以变成水“挂在我们的脸上”?又何以“痛,却找不到痛的地方”?风和刀刃、鸟和天空、水和石头、月和云彩,每一对意象组合都是随机的,并不存在逻辑制约关系,诗人把它们放在错动位置,便生成了由无常之痛带来的种种奇崛联想,并赋予其深邃的诗性隐喻,堪称神来之笔。他在《人啊,人!》中写到,“一只眼睛 紧闭/一只眼睛 圆睁/有些时候/一只眼睛看得更准 更清”,写“上唇是肉/下唇也是肉/老了老了才明白/嘴呀/是愈合不了的伤口”,写“用自己的一只手/和别人的一只手/经常热烈地握手/而另一种手 却冷得发抖”,眼睛、嘴唇、手等意象皆为人们熟视无睹、见惯不怪的日常细节,却被诗人用以审视人性的痛楚和困境,经过诗学聚焦,显微出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从而把诗引入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哲学层面。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杰作是“一次性写作”,我理解,这“一次性”,是指其创造力的不可模仿性,不可复制性,未必是“第一”,却绝对是“唯一”。
    许向诚的近期诗作无论冷峻还是激烈,都力图将深邃的生命体验送达读者心灵深处,不仅有痛感,还有深沉爱意。《父亲和自行车》呈现的是一个沧桑生命个体与一段非常岁月的恩怨纠结史;《手 绽开的美丽》意蕴悠长、朴拙劲道,以“手”为媒介,展开飞扬恣肆的想象,穿越沉积的现实迷思,直抵生命的秘密和美丽。同时他还写了不少富于深味的小诗。在现代中国诗坛,小诗作为“舶来品”,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等影响下产生的,其代表性诗人有冰心和宗白华,这类小诗少则一两行,多则十来行,短小而不单薄,许向诚深谙此道,通过对生活瞬间的印象式捕捉和片段性记录,引爆对生命领悟的火花。“躺在青草之上/ 仰望万里蓝天无垠/鼻子尖儿一痒/悠然飞过两朵白云”(《草原小憩》),“一千年也要返乡/一万年也要回家/千万年的太阳风/ 吹白了飘然白发”(《彗星》),“狠狠地一捅/再狠狠地一拧/很多锁/很多门/就是这样被打开”(《青铜剑》),这些小诗意涵浓缩,句式凝练,沉郁老到,颇多含蓄和暗示。
    诗人的一生,永远不会停止自己的“生长期”,诗歌成色就是其生命成色的投射。许向诚最初写诗,正赶上了汉语被各类虚假大词败坏的年代,所幸禀赋和悟性使然,他没有走太多弯路。优秀的诗人应该对其过往岁月的思维定势始终保持警惕,对其轻车熟路的语言体系拥有一种清理、净化的自新意识,习惯于寂寞前行,如鲁迅在《野草》中写到的“过客”,被一种“声音”催促,“明知前面是坟而偏要走”,我由此相信,早已过耳顺之年的许向诚,还会以源源不绝的超越性写作,回报读者对他的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