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文化自信,为整个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发展路径、内在动能和精神力量。近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湖南省作协主办,作家出版社、 《十月》杂志社、岳阳市作协承办的彭东明长篇小说《坪上村传》作品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出席并致辞,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坪上村传》是一部新农村题材长篇小说,首发于《十月》杂志2018年第6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坪上村是作者的老家,作者16岁离开这片村庄,村庄成了他整个人生的背景。在外漂泊38年后,他又回来修缮老屋。作者从尝试重建村庄一砖一瓦开始,虚实相生,以书写与重建打造了一个独特的乡村文化地标。小说以传记的方式书写一个村庄的人与事,讲述一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生动描写了坪上村近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历史,折射出中国乡村社会近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 李敬泽认为, 《坪上村传》是一部有着独特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作品。它书写了一个乡村几十年的记忆与历程,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性等熟知的架构,更重要的是将故事放在了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中。《坪上村传》写作手法也很特别,融合了虚构和非虚构两种元素。由于有作者的在场,我们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这个村庄不仅仅是被回望着,也是现在进行时的,是敞开的。“《坪上村传》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掌握乡村、认识乡村,同时也通过作家的书写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在已经逝去的与正在展开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深刻的情感、伦理的关系。”李敬泽如是说。 “作品深情讴歌了人民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乡村的伟大变迁,讲述了动人的乡村故事,塑造了新时代乡村典型人物,展现了新时代乡村风土人情,描绘了新时代乡村精神图景。”正如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所说, 《坪上村传》凝聚新农村新气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在今与昔、变与不变的纠缠中串起了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充分体现了一方土地的自信和坚守。 《坪上村传》描写了坪上村几代农人的劳作生活,在塑造角色方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评论家白烨认为,最为动人、令人难忘的是作者对家族亲人,尤其是对父亲、母亲的描写,“这部分描写笔墨细腻、冷峻,写出了父母的勤劳、忠厚、坚韧、本分,写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作者跟着当老师的母亲去秋水村上学,母亲不仅要带他和弟弟,还要教很多别的学生。整个上学的过程写得亲切感人,读来如泣如诉,把一个母亲的难处和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独特的地方风貌、书写乡愁方面,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坪上村传》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乡村史、乡情志、乡愁录,通过一件件乡村风物和老物件带出一个个乡村人物、一桩桩乡村故事,再通过乡村人物和乡村故事来连接历史和当下、过去和现实。更难得的是,彭东明虽然书写一件件留存下的乡村老物件,却并不是在唱一曲乡村农耕文明的挽歌,而是接续着农耕文明的音符和旋律,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现代文明的赞歌。 “《坪上村传》有32个片断,以作者个人记忆的深浅,深情回望和反思故乡父老乡亲的劳作生活,生动描绘了一幅南方乡村风情画、一幅现代农民群像。”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指出,《坪上村传》以片断、碎片来结构场景,每个故事采用线性平推叙事,是一种“散文纪录片”式的写作,颇具特色。同时,在叙事语言上,作者一方面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推动叙事节奏,另一方面融入了生动的三湘方言,体现了浓郁的南方乡愁文化。 作者彭东明是湖南平江人,他表示,在平江挂职四年,然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回到老家将一栋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屋修缮成一座书院,几乎天天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最后花三年时间写成了《坪上村传》。他深有感触地说,是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文化给了他力量。他的小说中的每一句话,都只有在这片灵动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出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坪上村传》通过对地域风情的描写和地域特色语言的表现,营造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世界。散淡如漫水般的文字、平静和诗意的中国本土文化构建的乡村文明,就像一幅幅风俗画、风景画和人物画裱成的连轴长卷,让人过目难忘。《坪上村传》既是对坪上村这座村庄的个体画像,也是中国广大农村的缩影,坪上村40年来的发展变迁,坪上村人对传统的坚持、对新生活的拥抱,充分体现了中国乡村的文化自信,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