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探微集”之一:《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探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俞国良 参加讨论

    这是个越来越需要心理学的时代
    
    “探微集”(包括:《为社会服务的心理学探微》、《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探微》、《为大众服务的心理学探微》、《为中职服务的心理学探微》、《为生活服务的心理学探微》)俞国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一方面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体育运动、人力资源管理、广告与营销、产品设计和司法工作等诸多领域,在政治、经济、教育、管理和军事等领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研究表明,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发达程度。近些年,我一直在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社会服务意识”。日前,我将曾发表在各报刊杂志的文章,整理成《为大众服务的心理学探微》等5册书,以期推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应格外受到重视。该书中有两卷涉及教育话题,“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探微”部分主要关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心智发展、学习困难儿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在1996至2007年间发表的40多篇论文。虽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本应成为一个整体,但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来看,如果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已是“成人”,那么职业教育只能算是处于“青春期”,属于教育大家庭中的“弱势群体”。
    每个人都是通俗心理学家。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扪心自问”、“察言观色”,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当之无愧的通俗心理学家。而心理学家则更“好为人师”,他们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即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可能性”和“怎么办”的问题。在该书中,我试图充任这样的“角色”。第一编“话里话外”,原汁原味地收录了我从1998年至今接受的各类媒体记者的采访,话题涉及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心理、亲子关系、女性心理和心理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意在为大众排忧解难。第二编“书里书外”,收录了我从1987年至今出版的50部图书的前言或后记,内容涵盖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我始终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认同,只有为大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社会才会承认心理学的价值,才会给心理学更大的发展空间。
    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如何让心理学真正走进生活?答案同样是“认真反思自己的生活”。2000年7月8日我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白岩松的专访,当时讲了一件埋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大约三四岁时,有一天,一家人吃了中饭,晚饭无米下锅,母亲向邻居借米未果而归,父母含泪看着我们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此情此景,使我懂得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现在看来,该书中的内容讲的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心理学,是对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的反思。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每个人都能走进心理学。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万花筒”,那么心理学就是一盒“万金油”。我坚持认为,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独特贡献的心理学分支学科,首先应是社会心理学。因为,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社会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社会生活建构知识体系,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很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社会行为。同时,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间接推动力。我在“为社会服务的心理学探微”部分,收录了60多篇论文,既包括个体成长、心理健康方面的论述,也包括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和谐发展等论题。阐述了如何做父母、成为创新性人才,讨论了心理健康、代际传递、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分析了晒客心态、权力认知、污名效应,诠释了心理和谐、社会比较和亲社会行为等现象。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万花筒”现象,这是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工程。(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心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6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