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杨清霖:我体验中的人、时间与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22-08-28 《天涯》 杨清霖 参加讨论

    我的故乡阳春座落于云雾山脉与八甲大山之间,是粤西部一个东南走向的小城,远看像一块被吹落在群山之间的不规则补丁,而年幼的我无论站在哪里——外公家的松木门槛或是城镇楼房的最高点上,目之所见都只是绵延起伏的叠嶂重峦,它们以过分冷峻的面貌割断我所有的远眺与遐思,仅余高山那头一片冲破天际的柔软的白光。
    那片白光意味着什么,我至今没有去下一个定论。十八岁之前我厌恶所有无可置疑的东西,憎恨江河行地,腻烦百世不易。我长久地游荡着,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我所居住的那座小镇,但每一次行走无非是在我心中的地图上再徒劳地划下一条难以逾越的界限。这座小城是年幼的我的荒岛,承托着我在这颗星球上孤独地漂移。明明远离海岸却像坐落在大洋中间,明明群山连绵却仿佛巨浪拍身,每一排相似的楼宇、每一张悲苦的面孔都堵塞在我身上,将躁动不安的我掣肘,警告着我:如果胆敢朝外多迈一步,绝对会被小城之外的未知剥皮拆骨,或被大千世界里如海水一样腥苦的毒气淹没口鼻,刹那间咽气熄声。
    可以说,被群山制伏而无法逃却的囚禁,他者的凝视所构建出的全景式监狱,是年幼的、无力的我对世界最大的体验。那种恐惧和无助长久地盘踞在我的记忆之中。我提笔写作是为了书写这些难以名状且无处安放的生命经验,还有一些本身就如废墟般既零落又庞大的想象与渴望。我写作兴许是为了寻求出路,又可能只是在记忆中凄惶地拾荒。东拼西凑地,成了一些文字、几本小书,但我身体里的畏与躁却愈发强烈,从没有因为它们被展现、被阅读而减弱过分毫。
    就只能写下去,写到不害怕也不欲望为止。所幸我写小说不是为了提供,而只是呈现。一种体验式的呈现,也许会失败,但不至于太空无。由于我不想在里面提供任何真理式的教诲,因此希望任何人都不要信任我,更不要信任我故事里任何一个掌握着话语威权的叙述者——它们只是一些碎片,藏纳了一些隐喻,但不指向说服,更不祈求认同。芥子须弥,诸相非真。维特根斯坦曾言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于我个人而言,正是因为语言有这样表达的可能性,我才选择这样表达,叙事本身构成我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我不用它去作对错之分。可然,但并非必然。
    当然还会有很多可探寻的问题。诸如,文学作为一种体验,是否只是记录了人的经验本身?或是说恰好在反面,是人得以在文学中学会这样的体验?理性经验构成人的全部吗?假设人仅仅是一种物质性存在,那人性是什么?人的尊贵、生命的价值又展现在哪里?这些疑问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朝我敞开,我直觉答案是具体的,因此文学才有与具体同构却又不限于具体的可能性。于是我观察人类,尤其留心那种格格不入的“怪”人,努力去发掘他们异于常人的生命状态中存在的某些被忽视的细节,而那些细节展现的正是他乃至所有人类被潜藏的未知的共同性——他将成为所有人类的替身。我所做的是将他们伪装出来的“正常”爆破掉,让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残次品”显露出他的本真面目,那么造物主在他的残缺中所留下的一道口子及其隐示的意义,便得以被显现和被理解。
    时间对我而言,同样是体验而来的。阅读使时间被捻成线状,但时间本身在你我乃至故事人物的身上,是被展演出来的。它充满偶然、杂质、波动,既平行又交叉,可以被我反复搅动、折断、摆弄——而正是因为它是如此多路径的、可变化的,才是值得被体验的。时间的本质是历史,而人类就在这一境遇中随着时间总不断地停顿、折回、舒缓、前进,在这其中创建生活,遭遇死亡。
    我目前的写作就姑且在这些思考中摸索着,也许它会将我导回生命最初的那种囚禁,强迫我去选择:要么越狱逃脱,要么同监狱共存。但我想摸索下去,想说人在缄默时并不是在服从,灰色并不会因为不被看见而不存在。人是什么?巴塔耶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得不到答复的哀求,而我像一只在笼中死命啼叫的穷鸟。文学是什么?萨特认为文学是要求自由的某种方式,而我在这里,写下我回答中的头一个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