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无限好山都上心》:探索乡村伦理冲突的多元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22-05-27 钟山(微信公众号) 李健 参加讨论

    《无限好山都上心》延续了余一鸣关注现实的创作风格,依旧将视角锁定在“进城/返乡”的时空架构之中。同时,小说中作者对乡村伦理冲突的多样表达也体现了作者新的思考和观察。
    小说以事业有成的白玉才回乡参加侄子婚礼时的见闻和感想为时间轴,回想起自己二十余年来创业、奋斗的经历,从中思考他与家乡的情感联系,反思乡村精神伦理的变迁。白玉才对藕节村并没有太深的感情,自从给他点拨人生方向、被他视为“精神父亲”的老王老师去世后,他与家乡的情感就越来越淡漠了。从进城的农民工、施工队长到包工头,摸爬滚打成为今天的“白总”,他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彻底离开,把“白家在藕节村扎下的根拔了”。
    小说中把白玉才与老家的这种疏离感描写得很精到: “大樟树的树脚边......长凳上通常坐着村里的老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就像半空里电线上那些一个挨着一个的泥燕,但他们不衔泥,嘴上衔的是一截纸烟,阳光懒洋洋,他们的目光也懒洋洋。事实上,进村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进村的一只苍蝇,都别想逃过这些目光。”白玉才知道村民客气背后,是内心的嫌弃,“那些或睁或闭的眼睛很快会明亮起来,落满他的后背,各种议论的唾沫星子会如夜空中的萤火虫一般一路尾随他”。
    在白玉才事业刚起步时,他回乡过年,却被门头泼粪,这在乡村是最恶毒的诅咒,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而后在创业的过程中,村民喜好攀亲戚的风俗也与他的企业经营产生了矛盾冲突。传统的乡情乡愿往往夹杂情感因素,造成对错不分,是非曲直纠缠不清。如在周上财盗取仓库电线这一事上就显示了白氏兄弟二人在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上的激烈冲突,最终分道扬镳。甚至最后白玉才发现,朝门上泼粪的竟就是他的亲弟弟白玉明。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又戛然而止,却反映出乡村间的亲情、乡情这些伦理秩序在所谓的风水、金钱、利益侵蚀下产生的微妙变化,折射出人性的复杂面貌。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汹涌之下,乡村中同样余波回旋,震荡不已,用小说反思这类问题一直是余一鸣创作的着力点。余一鸣曾谈道:“我们往往只看到城市的现代化,而忽略了现在的农村社会,也进入了现代化的时代。我倒觉得,相比较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市民,农村人从城市的闯入者到乡村的回归者,他们的心路历程,更为曲折和丰富。”
    就像有评论者指出的,余一鸣的小说有很强的在场感。他早期的《淘金三部曲》《教育三部曲》等系列小说往往不局限于固定题材,摘取自鲜活的生活现实,书写进城农民工、留守儿童、出国留学、教育内卷等故事,通过人物出格、失范的行为逻辑,立体化地展现他们内心的孤独、茫然或无助,对现实痛点的揭示和批判更为直白。比较而言,余一鸣最近的几篇小说对现实问题的呈现更为从容,更多地将矛盾冲突糅合到情节演进和叙事情境之中,故事节奏更加平和内敛。此外,小说对人物心理有细致的描绘,在闲话家常中把人性的多样面貌舒展开来,较之其早期小说中的剑拔弩张、激烈冲撞,显然要从容晓畅许多。
    余一鸣的小说是直面现实困境的写作,这给他的小说铺就了浓烈的现实底色,形成了自己的个人标识。我们从他《不二》《种桃种李种春风》《慌张》等小说中,都能看到那种战鼓声声的不平则鸣,表达出其强烈的忧愤和呼喊。这些小说常常有苦涩的幽默,酸涩的悲凉,给我们呈现了底层社会中的一些剖面,帮助我们感受时代浪涛下的晦暗面貌。但是同样有评论者指出了其文学“挽救”的可能及其限度,也就是说对于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文学是否或者说能否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因为直面现实,小说充满着生猛的气息,如刀劈斧削一般快意恩仇,同时由于文学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结局往往被挣扎无奈和无能为力所笼罩,映证了文学“挽救”的难度。
    余一鸣的《无限好山都上心》在“进城/返乡”的叙事结构中增添了新的观察和思考视角。小说除了描写白玉才兄弟、周上财、周光荣等第一代走出去闯荡打拼的藕节村人,还悄然植入了一个新的人物——大学生村官周书记。他“读过名牌大学,有知识有文化”,懂得谦让,能屈能伸,是个细致的年轻人。他钦佩白玉才的人品和担当,计划邀请白玉才回家乡投资,在湖滩上建设养老休闲中心,利用藕节村山水风光好的优势,带动本地经济,预示了正在重建的乡村治理体系。最后小说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的诗句收束结尾,喻示鼓舞向善的力量,也坚定了白玉才回乡投资的信心,重塑乡村的亲情伦理和本土乡情,将历史和现实勾连起来,唤醒人们对乡村的精神归属感。
    无独有偶,余一鸣的《湖与元气连》写的便是大学生村官王三月到上元村担任支部书记的故事,小说通过写他参与、介入到上元村建设和村级管理的过程,来观察和表达对当下乡村治理与建设的思考。当然,并不是说写了大学生村官就是乡村题材的新出路,只是这意味着新的人物为传统乡村格局的变更注入了新鲜的内生动力,一定程度也代表了重塑乡村治理体系和伦理秩序的青春力量。
    余一鸣的小说赓续了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传统,表达了其面对当下社会和现实问题的思考。现实并不完美,这种“挽救”的结局可能也不够完美,但这种不懈追问、思索、表达的努力,对于文学和现实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我期待文学能带给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能够从芜杂的现实事件中,呈现朴素真诚的生活质感和深沉的精神抚慰,带来打动人心的力量。
    作者来自无锡市文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