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图像》:以图证史的他山之石(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在维多利亚时代,大清帝国锁闭的门户,最先是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的。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可以说中国人备受大英帝国为首的外国列强的欺辱,逐渐从封建保守的旧制度中,一步步觉醒起来,向工业化的社会过渡。翻阅《图像》所收的四百幅插图,“他者”眼中的“我者”,大多不是被漫画化的丑陋形象,而是符合历史情境的实际写照。撇开英国人参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报道(如图325《在上海兵工厂焊接大炮》、图333《在宁波的中国炮兵》等等)不论,读者可以从图185 《中国画家》和图354《中国海关总监罗伯特赫德爵士在其私室》两幅插图,来体察“我者”与“他者”相互关系。前者刊于1859年4月30日,描绘的是香港一家画室,三位中国画家掌握了外销画所需要的中西绘画技术和题材,各显所长,画室门口还有两位外籍人士,其中一位或是画家沃格曼本人,当时新闻画家自身入画习以为常。后者绘于北京,在1891年9月19日刊出,此时这位英国爵士已任清海关总税务司一职满三十年,晋升为清朝的一品大臣。而他的私室内,另有两位中国人,一前一后,襄理其事。这些“我者”的正面形象,从艺术和经济两个方面,正在准备步入国际社会的舞台。
    这样的“我者”形象,在欧美其他媒体的插图中并不多见。我们不妨用《美国看中国:美国有关中国的形象历史变迁》(美国理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一书来作比较,看看在 “中国形象”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第二个阶段(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书中引述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 (Thomas Nast) 1871年2月18日在《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上刊出的插图,呼吁“住手,绅士们!美国意味着对所有人讲究公平”。画面上蜷缩一隅的华人,在排华的叫嚣声中,处境岌岌可危(插图二)。《哈珀周刊》的主要插图者、著名画家温斯洛·荷马(Winslow Homer,1836-1910)于三年后的3月7日刊出《纽约唐人街娱乐所》,呈现的还是一组在祖先和宗族牌位前打麻将、抽大烟的负面形象。对比《图像》图302于1875年1月23日刊出辛普森所绘《旧金山的华人》,我们注意到,荷马画笔下的“中国图像”,不如英国特派画家来得公正和全面。这显然是因为辛普森等人作为“他者”对于“我者”有更多的介入。
    对于这种介入,历史的观察很有必要。曾经出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的岭南诗人潘飞声,曾经在1895年12月26日《华字日报》刊出《论报馆主笔宜出洋游历以增见识》,做出客观的表态。通过比较德、法、意的报馆主编游历各国的资历,他认为中国的报人必须走出国门,以获取第一手的国际知识和新闻。他根据自己1887-1890年担任德国东方学院广东教习的宝贵经验,撰写社论、针砭时事,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在这个时期,上海、北京等地的大众媒体,在认识“我者”的同时,不断地引进“他者”的观点,相互参照,彼此发明。在“他者”的观点中,图像的作用也越来越举足轻重。《图像》图295 所录1873年9月13日《北京街景》,街上铺面挂出“伦敦纽乎斯”的市招;图298所录1873年11月22日《上海一舢板》篷内贴满《伦敦画报》插图的状况,就传达了有趣的信息。于是《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的赠刊,从1884年开始,刊行了多年。《图像》图380 所录1894年10月6日刊出《东亚战事》四幅中国画,就取之于彼。这一图像的互换,至少说明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点石斋》借鉴西画透视法和欧美大众传媒的开放态度;二是《伦敦画报》对这种开放态度的回应与认可。
    一位美国记者曾经说过,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十多年前,黄时鉴先生整理出版了爱汉者等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华书局, 1997年),那是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该产业正式在中国诞生。如今,《图像》又向中外历史学家介绍了一部珍贵的中国近代史图像集,和2006年英国学者编撰的《日本与伦敦画报:1853-1899年的完整记录与报道》,堪称东方学研究资料中的双璧。
    在近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历史学家,如罗振玉、郭沫若、童书业、陈高华等,通过从器物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对艺术史的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而黄时鉴教授近年来的一系列出版物,同样对艺术史家有直接的帮助。根据对中外关系史的多年考察,他将具体事物、语言文字和艺术形式三者作为有机的整体,并在不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展现其相互的联系。《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图像》就是这样的范例,使图像与历史融合在一起,而“我者”也借助“他者”的界定而变得更加自觉,反之亦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