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声名与背景 顾钧:瑞典文学院2009年10月8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有媒体评论说,米勒在得奖前名气小,甚至大多数人没听说过,作品的读者也很少,她的罗马尼亚背景对于她的获奖大有帮助。情况是这样吗? 高兴: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对瑞典文学院授奖决定中的关键评语说上几句。这句话的英文是:“who,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目前,这句关键评语译法很多。我个人比较赞同的译法是:“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绘了被剥夺者的境遇。”这里所说的“散文”是相对于诗歌而言的大散文概念。因此,在欧洲,小说常常被称为散文。而“被剥夺者”自然有多重含义,既有精神意义上的,也有物质意义上的。 至于米勒的声名,我想这是个相对的问题。在德语文学界和罗马尼亚文学界,她还是赫赫有名的。我接触过的罗马尼亚作家都了解她,有些还是她的好朋友。比如,罗马尼亚当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和小说家米尔恰·格尔特雷斯库就始终同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众多的中国读者,米勒也许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因为专业和工作的缘故,我对米勒却感到亲切,并有所了解。其实,我所供职的《世界文学》杂志早在1992年第一期就以“德国作家赫塔·米勒作品小辑”的形式重点介绍过她。那是《世界文学》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共同举办翻译竞赛的成果。当时,我注意到,米勒移居德国还没几年,歌德学院就选定她的作品作为翻译竞赛的文本,可见德国文学界对她的器重。小辑包含女作家的两个短篇小说《乡村纪事》和《地下的梦》以及德语文学专家张佩芬老师撰写的长篇前言和米勒小传。1993年,《外国文学动态》杂志每期封三,都要推介一位外国重要作家,用精练的文字勾勒作家剪影,并配上作家照片和简介,我当时主持这个栏目,介绍了昆德拉、尤内斯库、松本清张、马尔克斯等人。出于喜爱,有一期我也介绍了米勒,还为她写了些热情的充满诗意的文字。时隔十余年,《世界文学》又在2003年第五期“德语当代短篇小说小辑”中发表了米勒的另一个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此外,《译林》杂志也曾发表过她的短篇小说《黑色的大轴》。台湾还出版过她的长篇小说《风中绿李》。米勒同罗马尼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移居德国之前,她在罗马尼亚整整度过了34个年头。无论如何,罗马尼亚都是她人生和文学难以忘怀的故土。移居德国后,米勒坚持书写罗马尼亚题材,更确切地说,是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的罗马尼亚生活。这是她的策略,也是她的聪明之处。用纯粹的德语写作,写的却是“那些被剥夺者”的境遇,米勒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主题和题材上的优势。如此写作,在西方文坛更容易出人头地,也更容易引人注目。实际上,米兰·昆德拉、诺尔曼·马尼亚、哈金等作家走的都是相同的路径。因此,我个人以为,罗马尼亚背景在相当程度上成全了她,并让她最终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顾彬:米勒在德国是很著名的。大约1995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D)颁发给她一笔写作奖金,当时我也在场。实际上,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就知道她了。她获奖后,德国的媒体几乎是一片赞扬声,过去很多时候都不是这样,他们会对瑞典文学院的决定提出质疑。这一次虽然也有报纸说米勒的作品太少,题材单一,但就主流的报纸而言,反应完全是正面的。罗马尼亚背景确实帮了她的忙,她从来没有写过德国题材的作品,这当然也是对的,她30多岁才到德国,对德国有一种陌生感,德国的情况应该由德国出身的作家来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认为米勒不能够说是一个“德国”作家。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她当然是德国作家,因为她用德语写作。题材不重要,语言是更重要的。 顾钧:米勒曾说罗马尼亚语是诗的语言,同时她的德文也很漂亮,双语的背景是否是她的优势所在? 顾彬:她的德语确实很漂亮,罗马尼亚的德语和德国的德语不太一样,保留了很多古老的词汇。她的德语很有味道,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来自另外一个时代的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声音。另外就是她用词的精确。中国当代作家如莫言、苏童描写一个东西时爱用很多词,所以少一个多一个都没问题。米勒不一样,她不会多用一个词,也不会少用一个,所有的词都是恰当的,这和鲁迅很相似。另外她也和鲁迅一样,敢说,敢写。她敢于面对自己和自己的恐惧感,她曾说,害怕是最好的美学,因为害怕,所以写作。 高兴: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巴纳特地区蒂米什县尼茨基多夫村。父母以及村里人都属于日尔曼族,是罗马尼亚少数民族。全村人都讲德语。因此,她实际上是在德语环境中长大的。德语和罗马尼亚语都是她的母语,但德语应该说是她的第一母语。中学毕业后,她考入罗马尼亚著名大学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语和罗马尼亚文学。蒂米什瓦拉市是罗马尼亚西部重镇,靠近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文化和教育都比较发达,许多居民都会讲三种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和德语。客观地说,在齐奥塞斯库时代,罗马尼亚文化生态不像一些西方人士所形容的那般恶劣,并没有出现过类似于“文革”那种万马齐喑的局面。有一阶段甚至还很开明,不少优秀的作家活跃于文坛,享受着应有的待遇,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尊重。比如诗人斯特内斯库和索雷斯库,再比如小说家普列达。诗歌领域甚至还出现了“抒情诗爆炸”的可喜现象。我想所有这些,加上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赫塔·米勒成长的关键时期,肯定给了她不少滋养。她本人就坦言罗马尼亚民歌对她有重大影响。正是在蒂米什瓦拉,她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但从一开始,她就选定德语作为自己的创作语言。我想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据我所知,她始终是用德语写作的。我不知道她是否用罗语写过什么。我读过她的几个短篇小说,都是从德语翻译过来的。总体而言,我觉得她是个既注重语言又注重形式的作家。作品层次丰富,往往充满了诗意,而那种诗意总带着淡淡的忧伤,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语言的精炼和细节的力度在她的作品中极为突出。句子简约,冷峻,富有张力。而小说中那些精致的细节充满了冲击力、感染力和无限的意味。我本人特别喜欢她的《地下的梦》(直译是《死亡的小小乌托邦》)和《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读她的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她的诗歌写作背景。有些小说简直就像散文诗,比如《地下的梦》。确实,她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