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徐梵澄《蓬屋诗存》:“藏山已觉非吾事”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蓬屋诗存》 徐梵澄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10月版 (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徐梵澄先生是著名的精神哲学家、印度学专家、宗教学家、翻译家,这已经为人所熟知。但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文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我自己也是在厚厚的十六卷的《徐梵澄文集》出版之后,才知道徐先生终其一生都对旧体诗抱有浓厚的兴趣,不但著有一部《蓬屋诗存》,而且还写过一种传统诗话类型的《蓬屋说诗》。
    说来惭愧,一则《徐梵澄文集》部头甚大、价格不菲,二则我所治之学与徐先生的研究领域交集无多,所以并未购置该书。《蓬屋诗存》和《蓬屋说诗》也只是从图书馆借阅过一次而已,深以未见单行本为憾。去年可算是天遂人愿,不但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扬之水等所著的《梵澄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也同时推出了孙波所著的《徐梵澄传》和其校点的《蓬屋诗存》(附有《蓬屋说诗》)。清代袁子才有句名言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近日海上的寄庐老人对此下过一转语,谓“书非购置不能细读也”,甚为有理。此番徐先生的书我可是要买来细读为快了。
    《蓬屋说诗》开篇即提出“时代精神”:
    自来论诗或撰诗话者,多就诗意及诗人本身言之。撰记事或本事者亦然,鲜有言及时代精神者。实则天籁、人工、才情、学力皆系乎此,即诗人为其所支配,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精神无形,可见者源流正变兴革盛衰之迹,则诗史也。
    此于大处着眼,诚为有识。其十八则又云:“说诗之‘时代精神’,难见。说其一时代之风气,较易了解。此在多取各时代之代表作比较而观之,极易明白。”徐先生接下来说清诗受近代科学精神影响,这在许多大家的作品里都有体现。此影响是承明末西方天算及冶铸之学而来,这种精神也有助于清代朴学的建立。诚然,一代有一代的精神,文学(包括诗歌)也必会受时代的影响,诗人身处某个时代,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能很好地表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作品,即可称得上“诗史”。第四三则即是论此种“时代精神”之具体者:
    于此当稍辨时代精神——取“精神”二字之通俗义——或其时代之大众心理,与作者个人心理。阮亭生于明末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年),父祖辈皆达官显宦,少年科第,以二十二岁成进士。二十四岁举秋柳社,赋秋柳诗,则于个人,似无所恨。初无郁郁不得志之处。而其所以风动一时者,能写出当时之大众心理也。
    《秋柳》诗之所以广为传唱,是因“能写出当时之大众心理也”,确是不刊之论,只要看当时与之唱和的诗人之多,就可以窥见一斑了。这就是所谓“时代精神”的映射,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但徐先生说渔洋“则于个人,似无所恨。初无郁郁不得志之处”,似乎有些不妥。王氏生于崇祯七年,明亡时,他只有十一岁,还是个孩子,说他后来有多少故国之思,确实难讲。但在江山易手之际,其家庭中却有多人被卷入这一历史洪流之中,如,“其伯父曾壮烈殉国,而新城被清军攻陷后,其家人也多有受害者,其母亦险遭不测。阮亭对此,必然印象甚深,触动甚大,故其二十四岁所作《秋柳》诗,即含凭吊亡明之意”(详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缘起》等书)。说明渔洋并非无所恨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