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密涅瓦火柴盒》:知识分子埃科的类Twitter书(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大众文化的埃科视角
    身为大众传播学家、符号学专家、中世纪历史学家、小说家,埃科向我们示范了一名知识分子是如何介入社会,以自己的方式观照这个世界的。《密涅瓦火柴盒》从十多年间的五百多篇专栏稿中遴选而成,依照主题粗略分为“银河的阴暗面”、“我深爱的河岸”、“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飘散在宇宙间的万物”、“纵使是白费口舌”、“油煎猪蹄的酱汁”、“就让我自娱自乐吧”、“不断前行的伟大命运”等八大类。而其中最好的部分,正是那些埃科以独有的视角——符号学家的视角、小说家的视角、大众传播学家的视角——来审视司空见惯的大众文化。
    以《雪茄:一种标志》为例,埃科发现“如今,美国社会上上下下都投身于一场规模浩大的禁烟战斗,然而雪茄却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成为一种时尚”(167页),这看似无法理解的悖论,在符号学家埃科的眼中却是再简单不过了,那是因为“上层人士才会对雪茄情有独钟。这是一种有别于贫穷烟民廉价死亡的,带有‘贵族式自杀色彩’的损害健康的方式”。埃科善于把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潮流化的现象看成一种标志性的讯息,从而不仅从“功能性”的角度、而且从“象征性”的角度来诠释这一社会现象。
    在“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部分,埃科又摇身一变为语言学家,他在《庸俗的词何以脱口而出》里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词是天生可恶的,只有人们“出于懒惰情绪频繁使用某一个词”时,它们才会变得庸俗,而词语本身是无辜的。对于“隐私”这个时髦的名词,埃科则抛出了“展示型社会”这一概念,指出“情况似乎调了个头”,相关部门似乎更应该“教育那些自愿放弃它的人,让他们懂得去珍惜这种相当宝贵的权利——隐私权”(194页)。
    “小说家埃科”在《密涅瓦火柴盒》里也频频出场,其中尤以《一九九七美国版小红帽》一文最为精彩。讨论“政治正确”的文章并不鲜见,书中另一篇《美国大学中的新霍梅尼主义》也相当出色,但当埃科以小说家特有的天赋,以“不包含诬蔑任何一类人群或侵犯任何一个少数群体”为目标,将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七名非正常身高的成年人”的童话故事讲得令人喷饭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投去崇敬的目光,哪怕文章不过短短千字。
    “大众传播学家埃科”在书中的发言或许是最频繁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大众媒体无所不在,而埃科对于自己热爱电视节目从不讳言。他曾对《巴黎评论》的记者说:“我怀疑没有哪个严肃的学者会不喜欢看电视。我只是唯一承认的罢了。然后我试图利用它作为我工作的素材。但我不是个吞噬一切的贪吃者。我并不是什么电视都爱看。我喜欢情景喜剧,我不喜欢垃圾秀。”在《密涅瓦火柴盒》里,埃科对于电视节目有许多精辟的评论,比如他认为电视剧要成功,就要“展示比平庸的观众还要平庸的人物”;而“电视扼杀了八卦”(163页),因为八卦话题一旦公开,就不再具有生命力,之前的流言蜚语也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埃科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他行文中屡屡透出的调侃笔调,在“就让我自娱自乐吧”部分集中爆发:《如何能够妙笔生花》让埃科过了一把清单瘾;而《为什么》一文则是教人爆笑的one-liners,恍惚间令人以为在看Woody Allen的电影呢:“滑雪板为什么在雪地上滑行?因为若在鱼子酱上滑行,那么这项冬季运动的成本就太高了。”(414页)
    不过保质期的埃科
    读《密涅瓦火柴盒》的最大惊奇,在于你会发现这些写于二十多年前的文字在如今依然不过时,依然相关且适用,它们似乎就是为这个时代而写的。就好像即使埃科写的是Windows 3.1——“这些程序通常没多大用处,但却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它同样适用于Windows XP。更难以想象的是,埃科早在1996年就敏感地洞悉了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在交流上的差别:“电子邮件会使人的‘无意识’短路,甚至没有如往常问一问内心的‘超我’。面前的这台机器让他与外界的距离缩短为零,同时把‘高速度’的原则强加给他,让他忘记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社会契约要求人们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来作出反应和回馈。”(242页)
    埃科不仅对于新兴事物的关注具有Twitter时代般的敏感性,而且他的思维每每能从最基本的要点切入,深入事物的核心处。所以不仅是这些讲述科技和电脑的文章读起来感觉并不过时,他始终有一种撷取核心的天赋,即使触发他思考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具体事件,他也总能从中提取那些一定时间内不会变质的思想的基本面,使密涅瓦火柴盒不再是稍纵即逝的火花,而可以在读者大脑深处的另一面“绝顶好镜”里一再燃起。
    顺便一提的是,与埃科此前的几本随笔集(《误读》、《带着鲑鱼去旅行》等)相比,直接译自Bompiani出版社2000年意大利文版的《密涅瓦火柴盒》读来甚为流畅,除了译注仍稍嫌不够(若能增注每章标题的典故……)及个别误译(如342页,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翻成了“荷西·萨拉马戈”)外,本书堪称近期埃科中文译本的上佳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