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涅瓦火柴盒》 [意]翁贝托·埃科著 李婧敬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0月版 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假如当年贾岛没有在“推特”还是“敲特”这个问题上踌躇太久,假如Twitter(推特)能早二十年发明的话,翁贝托·埃科的这本《密涅瓦火柴盒》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一百三十五条一百四十字一篇的tweets? “我认为撰写这些专栏文章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经历: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这种脑力练习方式。”埃科在前言中道出了优秀专栏作家的特质:他必须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是在一定的限制之内——当然,他指的字数限制不是一百四十字,而是《快报》周刊的一个版面。 激扬文字的阵地 《密涅瓦火柴盒》专栏文章始于1985年3月的《快报》周刊,但埃科与《快报》间的合作则可以追溯到此前二十年。1964年,就在罗兰·巴特发表《符号学原理》的那一年,埃科发表了论著《启示录派与综合派: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理论》(Apocalyptic and Integrated Intellectual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ories of Mass Culture),尝试以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不少评论家批评该论著有一种“杂烩”(hotchpotch)的特性,但对于埃科而言,他的目的其实要自我和实际得多:他只是觊觎那个被可笑地称为“大众传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大学职位,需要一本谈论大众传播的书而已。他向出版社Bompiani抱怨,编辑建议的书名与书中其他篇章几无关联,但出版社却回复说此书名甚妙,这令埃科又动笔补了一篇对比启示录派和综合派的介绍文章。正是《启示录派与综合派》出版后引发的知识界讨论令《快报》的编辑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们决定雇用埃科为《快报》的书评人及撰稿人。于是,一个专栏作家埃科诞生了。 每个专栏作家都有、且仅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把自己写不出专栏的情形写成一篇专栏。即使博学如埃科,也不能免俗。只是埃科写得高明得多,他在“失语症”发作的时候准确地道出了几十年来专栏写作的意义:“那为何不干脆放弃这一行呢?因为我已为这家报社写了三十多年文章,继续为他们供稿是出于一种忠诚,同时也因为我已经与读者建立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而逃避则意味着怯懦。……为了随时拥有这片激扬文字的阵地,我必须长期占领它。”(302页) 埃科在前言中也解释了栏口“密涅瓦火柴盒”的由来:“指一种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制小盒。”用它来记录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虽然至今仍可以在eBay上发现古旧的密涅瓦牌火柴盒以不菲的价格拍卖,但熟悉埃科的读者一定明白,或许在隐喻的层面来理解这段解释更为妥当。因为埃科曾说:“写作并不一定意味着把词放在一张纸上。你可以在行走或吃饭的时候写作。”而密涅瓦(Minerva)这名字也别有深意——在罗马神话中,密涅瓦是一位“掌管智慧、发明、艺术和武艺的女神”。所以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密涅瓦火柴盒》专栏是埃科即兴的思想火花,智慧是其主要成分。《快报》专栏使他能将这灵感的火花与读者分享,造就了“教授埃科”和“小说家埃科”之间的第三种身份:“知识分子埃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