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朝花怀叙录》:沈扬的旧梦和晚餐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西安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沈扬著 《朝花怀叙录》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年出版
    在报纸副刊史上,王任叔(巴人)主编的译报《大家谈》,王元化编辑的时代日报《热风》周刊,冯亦代主编的联合晚报《夕拾》,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副刊,其良正的“编德”“编风”,其嘉美的人品、文品,均映之于副刊版面,颇令人击节赞赏。诸君大多已逝,时人偶有追述感怀之作,读来心底里已是山河苍老、传奇凋零之叹。
    上海老报人沈扬先生左手编辑,琴台啸聚,招文纳友,凡几十年;右手着述,安静冲淡,默默耕耘,计有《晴红烟绿》《花繁七色》《长风淡霭》《曲楼文拾》问世。后结集成《朝花怀叙录》,书名含“朝花”,即解放日报副刊,另层意思大致来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谓书中皆录旧事,所录诸人,皆曾与“朝花”副刊结缘。沈扬先生循约稿之便,与刘白羽、周而复、柯灵、高晓声、陆文夫、鲁彦周、郭风、秦瘦鸥、徐中玉、何满子、冯英子、邓云乡、徐城北、陈丹燕、程乃珊等文坛名家,于文字交往之外,更有心灵神交,笑语情怀都系翰墨文林,赏心乐事缀于激荡“文心”,在文化粗砺、人心沉沦之际,当浮一大白。《朝花怀叙录》未分辑,封皮上“文稿赏读,人物访记,辞林逸闻,作家剪影”十六字,正可做主题概括。如《“红楼”怀想》之记刘白羽,激情充沛,大美,大境界,有“永在征途”的奋进精神。1997年,白羽老年届八旬,在参加张海迪《生命的追问》作品研讨会时,发言依然激情难抑,开头的一句便是:“海迪,我现在捧着你的书,就像捧着一颗太阳。”端的人如其文。像写《小巷深处》的陆文夫,办古风刊物《苏州杂志》,喝酒曾论斤,当医生问他要酒还是要命,他回答:都要。酒少喝点,命少要点。如果是八十岁的寿限,那么活七十五岁即可,把五年拿来换酒喝。凡此种种,沈先生均以平实清丽的文字娓娓道来,有旨趣,饱含亲历性。
    沈先生所记无甚重大或显要事件,至为平凡,许多交游往来十分详细,大略取之于个人日记。里面尤为珍贵的是各名家手札、简函,虽大多寥寥数语,基本是文稿“业务”往来,却能窥见一些真性情。像翻译家萧干先生,在给沈扬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如不合用,尽管退我,我也绝不再另投。”有点孩子气的,天真,素朴,可见一斑。如《写了农村写“阿炳”》之记高晓声寄稿,附有简函,云:“……今日江南农村,概括也难,光有经济上好,也未见得一定就好。”似可看出,高对当时农村的发展,肯定之中有所隐忧,所以往后他向《朝花》提供稿子,写农村的篇什不多。不可言,不能言,于是干脆不言,起码做到了不完全歌功颂德,也算独善其身了。
    惜与沈扬先生从未晤面,亦无片纸之交。他的旧梦与晚餐,于我甚为快慰,只能心慕手追了。记得柯灵先生散文创作的“座右铭”,曰:“以天地为心,造化为师,以真为骨,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崇高宏远为理想”,我以为是人生和创作的至理。亦当以此自勉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