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样板戏·史记》:一本特别的革命说明书(6)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专稿 佚名 参加讨论

    样板戏专职摄影师千张图片全纪录
    这本书也是史上首部解密八大样板戏的说明书。影像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烙印,那些经典的姿势、绝对无法重现的激情、辉煌与阴暗的瞬间都被当年的专职摄影师们纪录在案。陈娟美、石少华、孟庆彪、张雅心四位摄影师的图片,成为那个年代不可忽缺的影响见证。本书联手样板戏专职摄影师,试图打造出一本以荟集全部样板戏经典图片为主的纪念册。书中收集的上千张图片、绘图布景,人物肖像以及草图,披露了当年样板戏经典图片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曲折的故事,共同构成中国首部八大样板戏纪念册。
    陈娟美,被新华社系统称为最美的摄影师,谦和甚至带着某种挑剔地拿出一本最后的革命样板戏剧照集,说这是他们这个拍摄团队惟一所署名的剧照合集。"样板戏至高无上的文艺地位,致使拍摄成为一项政治任务。新华社组成了一个由石少华负责,陈娟美、石少华、孟庆彪、张雅心为主的拍摄团队。"而在她接受的某个访问的过程中,样板戏的拍摄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课题。"样板戏的剧照拍摄是跟着电影摄制组进行的。因为要留资料,做宣传品,又是政治任务,对灯光、色彩、造型、表情的要求极为严格。原则上是成熟一个发表一个,第一个就是《智取威虎山》。电影、摄影与剧组同时进棚,演出是专为拍摄而演的,指定的地方是八一厂、北影厂、新影的摄影棚。新华社由石少华亲自挂帅。胶卷不限,因为张雅心拍的多,人们笑他说"你的片子可以用麻袋装了"。
    样板戏的拍摄、演出和宣传是不计成本的。陈娟美跟着拍了七八年,不仅提心吊胆,直拍得筋疲加力尽。这些作品从不署名,直到1975年,石少华根据文化部的意思要陈娟美编一本样板戏剧照的画册。那时石少华还是中国摄影学会的领导,所以就挂了学会的名,整个工作包括编辑、印刷等大部分工作是陈娟美盯着做的。画册的名字是《革命样板戏剧照》,总共收录了17个(包括后来的交响乐、舞剧等形式)革命样板戏的舞台作品和电影剧照142幅,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这时才第一次署上了作者的名字,到1976年才印出。这也是样板戏剧照的一次集中展示。由于此时已值"文革"后期,这本画册的传播也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这几位摄影者拍摄的样板戏作品的寿命这时算是告一段落。大量的底片和照片都交给了新华社保存。"
    这些幕后的专职摄影师也渐渐被更多的人熟知。而摄影师们被重新"发现",则是由于他们所拍摄的图片的艺术价值。没有比这些更弥足珍贵的艺术品了。在仍然不断出现的回忆录里,这些分门别类的戏剧,成为影响整整一代人审美情趣的"样板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