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团、样板饭、样板补丁背后的秘密 "样板戏"的排演集中了中国当时最好的技术条件,最好的演员、最好的编曲、最好的舞美等等,谢晋,翁偶虹,田汉、李承祥、汪曾祺、李少春、袁世海、李德伦……只是这些名字就足以让我们震憾并记住他们。 李铁梅看破红尘,李玉和退居幕后,刘庆棠镗锒入狱,吴清华错遇车祸。台上台下,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样板戏里先后出现的英雄有李玉和、杨子荣、洪常青、大春、雷钢、杨团长等,他们的扮演者有的一夜成名,有的却白天接受批叛,晚上继续演戏,有的先红后落,有的先落后红,本书记录了这些参与样板戏的大师们的命运浮沉,还有那些被编入样板团中因而祸福难倚的人们,诸如样板团、样板饭、样板补丁、样板演出等幕后细节一一批露,揭开了样板的形成之路。 样板戏的演出者后来固定成为"样板团",享受特殊待遇。"样板团"的编导下去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俨然是"特使",各地领导都热情接待,亲自安排。惟恐稍有不周,就是对"样板戏"的态度问题。 样板团吃的是样板饭,在当时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演出体力,样板团几乎餐餐有肉。齐淑芳表示,当年参加《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演员,除每月仅十二元人民币的伙食补助外,别无任何其他特权。她当时每月工资仅六十五元,比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四十二元稍高。虽然如此,但一般人显然享受不到此等待遇。 汪曾祺说,为了排《杜鹃山》,样板团到过安源,安源倾矿出动,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这些"毛主席派来的文艺战士"。那天红旗不展,万头皆湿--因为下大雨。 样板团的演出要求相当严厉,每场戏的换景时间都严格到了掐秒计算和控制的地步。像《海港》全剧的演出便控制在1小时54分到58分之间,仅有4分钟的误差,而《智取威虎山》更是误差控制在两分钟以内,演出时间始终在1小时56分钟到58分钟之间,在每场戏之间的换景,最快的时候仅10秒!据说这是舞美人员按事先设计好的规定行动路线反复训练的结果。据说当年《智取威虎山》演出的场次并不算多,也就百来场左右,但为演出而作的内部排练却是数年如一日,毫不懈怠,达到了正式演出的10倍以上! 样板戏,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必须按照样板严格统一复制,小到戏服上补丁的大小、颜色、位置,细到舞台上每丛芦苇有几根、多长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样板戏里的道具和革命者或建设者的衣着,同一特点就是必须要突出红色。《红灯记》的李铁梅从出场到第五场完结都是穿着一件红底白花上衣,灰长裤,第七场追完磨刀人回来后则换了一件全红的上衣;《沙家滨》中阿庆嫂在第一场刚出场要接应新四军伤病员时,穿的是全红上衣,最后第七场送走了新四军伤病员后,她知胡传魁快要结婚,同时又知新四军很快会打回沙家滨时,她又穿上一件全红上衣。至于《智取威虎山》里的常宝,原来躲在深山中打扮成男孩的模样,后来杨子荣他们发动群众一起打土匪后,常宝回复女性的装束,第九场再次出场至最后一幕到威虎山打败座山雕为止,都穿着全红上衣。而《海港》里的工人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全穿着大红上衣。《奇袭白虎团》则没有任何人物穿着全红衣服,因为打仗时穿全红军服实在有点不合情理。他们只有在正式出发攻打敌人的时候,才戴上红袖章或披着一件外面军绿色,内里全红色的披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