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杰克·赫舒拉法(JackHirshleifer)教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是我最喜欢的微观经济学课本。在国内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是我二十多年来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感到非常高兴。遥想当年则柯走上经济学教育的不归路,就是从研读赫舒拉法教授这本为大学本科生写的微观经济学课本开始的。二十多年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率先开设国际主流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我们的名誉院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邹至庄教授,就指定我们使用赫舒拉法教授的这个课本。 亲切的回忆 赫舒拉法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初版在1976年。岭南学院成立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该书的第四版。2005年,该书发行了第七版。现在我们看到的中译本,就是第七版的译本,翻译者是李俊慧博士和周燕博士,张五常教授特别为这个译本写了《受教的经历——为老师的课本序》。 翻开课本,处处勾起我亲切的回忆。 赫舒拉法教授在前言中告诉读者,“经济学是一种思考方法”。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我给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本科生上“中级微观经济学”,头一节课要强调的视角。 中译本第111页(以下只说页数,均指所说的中译本)有一个这样的思考讨论题: 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的主角贝姬说:“如果我一年能有五千英镑,我想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你能给出一种经济学解释吗? 我在上课的时候和普及写作的时候,都进一步展开说,如果贝姬这个表白本身是真实的,人们至少可以提供两种可能的解释:一、贝姬是想做好女人的,但是她太穷,所以做不了。如果贝姬每年有五千镑的收入,她就会恢复好的本性。二、贝姬本来并不愿意做一个好女人,就像不想辛勤劳动一样,但是如果有人每年给她五千英镑作为补偿,为了这些钱,她也愿意勉为其难,做一个好女人。 怎样才能知道贝姬本性是好的还是坏的呢?如果我现在全权主持一个科研基金,你是否可以向我提交一份“项目申请”,把贝姬的本性研究清楚?你必须在申请书上写清楚你的“技术路线”,即准备怎样完成这项研究,并且写清楚需要多少钱完成这项研究,让我信服。 鼓励读者尝试这个模拟申请,有助于发掘他们的经济学潜质。我还提醒,为了不干扰思路,建议大家撇开“好”“坏”的道德判断,例如不妨把“做好女人”理解为“笑不露齿、行不见步”的仪态规范这样的事情。 翻到74页关于衬衫和蛋糕的“图3-9餍足”,又马上想起我上课时候的另外一个得意的小品:教授组织的“志愿者吃饼领赏”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实验进行的半小时之内,自愿参加实验的同学每吃下一块比萨饼,就获得一美元的奖赏。我请同学们想象并且画出一个典型的志愿者面对美元和比萨饼这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即中译本所说的等优曲线,并且画出实验是怎么进行的和志愿者何时退出实验。 等优曲线或者无差异曲线,是刻画消费者偏好的简捷工具,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偏好,体现在他们不同的等优曲线图。在这个吃饼领赏实验中,胃口大小,食量是否敏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等优曲线图表现出来。现在这个新的版本,变化的只是把美元改成衬衫,把比萨饼改成蛋糕而已。这里关键的一点是:随着越吃越多,必须吃下肚的比萨饼从原来的“合意商品”逐渐变成“厌恶商品”。 我的贡献是,实验本身,也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并且清楚显示所论的志愿者何时退出实验,即吃了多少比萨饼以后选择离开。 在中级微观经济学,曲线表达就有这样神奇的魅力。据此,比李俊慧和周燕她们晚许多届的学生欧瑞秋,把我的课堂笔记整理成《图解微观经济学》出版,很受大学生欢迎。我们这种“图解”思想的萌芽,很大程度上来自赫舒拉法这个课本的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