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连载请点击 看来书真是用不着读的。例如号称“中国民族主义领军人”的王小东,他在大陆近期热销书《中国不高兴》里有篇文章,叫做《王小波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虚伪、最丑陋的神话之一》,题目很有气势,令人以为他将有什么绝招使出来,可把王小波的作品批得体无完肤。孰料他竟然说:“王小波的东西我读过的只有他的几封书信,还有一两篇骂中国人的文章,主要是从他与我的一些朋友之间的对骂得知的。但正如柯南道尔所说的:‘要知道一个鸡蛋是臭的,你不用把它完全吃下去。’无论他的小说和散文写得如何,我就是认为他是一个臭鸡蛋,因为他的臭味我闻到了。而且他的臭味把我熏得吃不下去……”那么,王小波究竟臭在哪里呢?王小东又说:“他在美国被人欺负惨了,却不知道愤而进取,回国来只会破口大骂中国人,并且给中国人描绘一个虚假的欧美,这是骗子行为,这一点被我看到了,我很鄙视他。” 既然你能够单凭几篇东西就闻出王小波的臭味,靠听来的传闻断定王小波是个骗子;那么你也就别怪别人用同样的方法来闻你的书了。据说《中国不高兴》是文艺青年网站“豆瓣”有史以来劣评最多的一本书,于是我很好奇地上网去浏览了一下各种评论,发现大部分否定意见都在绕着它的书名和作者取乐,耻笑它的张扬媚俗,嘲弄它的五位作者是晚熟(甚至未熟)的“脑残愤青”。除此之外,真正进入文本析其弊端的,却是极少极少。我不得不怀疑,很多人其实根本没看过《中国不高兴》,他们只是从它的宣传得出它是《中国可以说不》进化版的印象,认定它是近年极端民族主义的愚蠢结晶。有些我很敬佩的老友干脆公开表示自己完全没有读它的打算,但同时又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讥之刺之,顺便引申出一大段时局观察。 这样子闻书公平吗?怀着疑问,我一页一页老老实实地看完了整本《中国不高兴》,结论是骂它也好赞它也好,原来很多人根本只是闻到了自己的味道,误会了它的不少主张。举个例子,关于中国的民主改革和政治现状,一些“自由派”网民想当然地以为这本书是国家主义的鬼伥,拼了老命骂西方,对中国的种种乱象则不置一词,是空洞片面的激烈爱国主义。相反的,一些“左派”则觉得这本书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不只大长自己威风,痛扁了汉奸一顿,还连带把一切民主自由之类的所谓“普世价值观”一并送进了火坑。 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情况。作者之一的黄纪苏如是说:“对于普通老百姓,民主自由如今也是非常切身的利益……老百姓需要‘民主’‘自由’来限制一些官员过分的权力。”他甚至疑问:“你不号称信仰社会主义吗?平等可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民主可是平等的题中之义呀。”王小东更把矛头指向一群热昏了脑的左派民族主义者:“左派和民族主义者中的一些人一方面对现实进行极为激烈的批评,把现实说得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却又反对别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对权力进行制衡等等主张。”如果真的仔细读过《中国不高兴》,也许很多鼓掌喝彩的“愤青”恐怕就不会把话说得那么满了。 《中国不高兴》的确不容易读,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太复杂,超出了一般常见的二元对立。相反的,你还是可以用很精简的文字就总结出它的大意。只是它的主张在稍稍越出今天中国简单二分的习惯之余,又很容易被作者的情绪带回那种非此即彼的喧闹声中。正是情绪的过度释放,以及赶工式的仓促行文使得这本书变得不好读。再坦白点讲,这是一本被“做”坏了的书,从文章的编辑整理,到作者的行文布局,都混乱无序地使人迷茫失措。 那么《中国不高兴》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其实它的论旨很简单。沿袭了现代中国那种流行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把国际关系看成一片弱肉强食的丛林,而中国厕身其中,不得不使尽全力在各方面力争上游。一方面要小心他国的狼子野心和他们埋伏在我国的“汉奸”,另一方面则要在经济发展和所谓的“软实力”之外重拾“持剑经商”的本分。 几位作者都很不满当前中国公共论述里的“文艺腔”,觉得那些文化讨论全是清谈误国。再加上还有一批如王小波和余世存之流的知识分子鼓吹“逆向种族主义”,教大家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耻,对中国种种现况充满愤懑,于是形成了危险的形势。而忘记了西方怎样清除障碍:“西方这种清除障碍的方式是有先例的,而且在清除别人的时候,我们有些中国人还跟着欢呼。米洛舍维奇也好,萨达姆也好,无论说他是专制也好,独裁也好,都无所谓,它的制度是很完整的,很有秩序的,它自己在运转。”也就是说再独裁暴政也好,人家好歹有自己一套,有完整的主权。偏偏西方不干,硬是要用飞弹炸人家,或者搞颜色革命。所以我们应该认清形势,以免一不小心给人清除掉。 比方说,别上环保分子的当。因为“谁想节约能源的话,肯定先从地球上被淘汰掉了,因为你不发展了,不发展就要落后,落后就会被别人淘汰掉”。除了环保分子,还有很多受到西方影响的东西在威胁我们,就连毒牛奶都是。因为也许就是“当初有人一厢情愿规定我们的牛奶标准应该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制定”,可“我们有欧盟那么好的、含蛋白高的牧草吗?标准高,没有原料,只好造假”。换句话说,三鹿奶粉往牛奶里下三聚氰胺也都是给外国逼出来的。 同时还得注意军队的士气,虽然军人对他们的经济生活有不满,“但是打仗还是挺兴奋的。其实他们内心很清楚,只有打仗后人们才会重视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是时间不能太长了,太长了耗下去人心散了,人才也会慢慢流失了”。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赶快找个对手好好打一仗呢?也不至于,但起码要鼓吹战斗精神,像古代的秦国那样,“秦国的战斗意志连续保持了几百年,太了不起了,所以最后由它来统一中国”。但秦国最后岂不也亡于它的严酷和暴虐吗?不,是“统一之后它的战斗意志就衰退了”,所以“很快就完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