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成为一扇窗——走进郭初阳的阅读世界 郭初阳,一个知识广博、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教师。他的《言说抵抗沉默》和新书《颠狂与谨守》以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其独特的方式颠覆传统语文教学,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我们走近这位博学、善思、敢于革新的新生代教师,感受他新锐的气场。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定善于阅读。对于教师而言,阅读不仅仅是兴味所致,而是一种习惯,是生活中的必不可缺。郭初阳喜爱读书,上万册的图书进驻于他的脑海。除了阅读与自身职业密切相关的文学和教育类书籍外,他还广泛涉猎自然地理、社会人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用广、深、精来评价,不算过分。这些书籍扩展了他的阅读视野,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他曾说:“教师只有成为学者,或者至少在往成为学者的方向行进,才、学、识三方面都具备,才能营造好的课堂。”他孜孜不倦地阅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给他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郭初阳以自己辐辏的学识、开放的视野来组织教学。在每一节课上,他都会给学生推荐数篇或十数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作品都离不开他广博的阅读和认真的爬梳。丰富学生成长的素养层面是郭初阳教学的要素之一。 比如《项链》一课,郭初阳将主人公马蒂尔德与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简·爱》中的简·爱、《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作比较,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比较,课堂阅读变得多元,学生扩展了视野,开阔了思维,培养起良好的阅读和文学素养。 思考,是教与学的桥梁。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思考。郭初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阅读积累,挖掘文本深处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在《愚公移山》一课中,他先将愚公精神水到渠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进行发散性教学,用现代观念对文本进行合理挖掘。由末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句生发开来,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其中涉及对父辈与子辈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在课堂的跃动中,他带领学生探究自然知识,为学生开启一扇洞解科学、探索自然的好奇心之门。学生的思路一旦被打开,思想的火花就会闪烁、跳跃。学生不但理解了教材的意思,学到了文学知识,更是在感悟作品,感悟人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质疑是提升思维品质的前提。《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名篇,明丽而优美的文字阐发了“信赖”的主题,大多数教师也是沿着这一主题来赏析这篇散文的。然而郭初阳却将这只鸟放在一个由马筱敏《鸟儿的理想主义》、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的影片《群鸟》、黄永玉《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和鲍尔吉·原野的《啄露而歌》所构成的文本群中,师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比照阅读,发现“信赖”的背后是对自由的控制。就此看来,他不仅仅是在解读文本,而是站在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整个语文教学,带领学生从单一的文本中走出来,将文化关照引入对文本的阅读,从文本中透析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跨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也逐步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智慧;大胆革新,使教育与时俱进。郭初阳的探索精神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气象,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格。在这种充满生机的课堂中,学生的视野和思考变得更加辽阔。正如他的学生评价:“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而郭初阳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有了这扇窗,我们就能眺望世界。(史慧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颠狂与谨守》,郭初阳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7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