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高兴》最不高兴的是很多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根本问题,一味学西方还不算(民主不算在内,因为它不是西方专利),甚至一天到晚咒骂中国人的劣根性,消磨了尚武精神,结果看不见最重要的“大目标”。大目标就是“在这个世界上除暴安良”,以及“管理比现在中国所具有的更大更多的资源,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走笔至此,我想你就不用再看这本书了,因为它要说的无非就是我整理出来的这几点。可以想见,这几点主张一定会使许多人不高兴,批评它太极端太落后,也太过排外。不过,我觉得再这么讲也好,它好歹是个主张,大可以好好地推陈铺衍,多些论据,多些数据,系统地整理成一套能够让人思考辩论的论述。可惜这本书做坏了,让人就算想反驳也很费劲。 比方说书里常常提到的“文艺腔”,我看了半天都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定义。有时候它指的是一种不严谨不逻辑的思考方式,有时候它又变成了过度注重“软实力”的文化讨论,又有些时候它还是文人不懂理工科的表征。用词如此不精确,于是几位作者对“文艺腔”的批评似乎恰好可以应用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喜欢用很“文艺”的语言、很夸张的言辞去攻击看不顺眼的人。例如,宋强说余世存的作品是“最野蛮的种族主义分子炮制出的下流文字”,但在谩骂之外丝毫不用理性的分析说明它们为什么是“自虐”而非“自省”,余世存那些文字又如何流露出“非人非畜的变态心理”。不,他只是使用文字去形容对手,以一句“我认为”轻轻带过许多必要的推理。 从小处看,这本书里的好些文章都有漫谈的性质,像聊天的记录多于严肃的写作。其中一篇开宗明义讲的是中国的学术腐朽,却有十分之九在骂学者崇洋媚外,最后一小段才谈了几句学术界的腐败。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另一篇文章批评一位“汉奸”学者声称“以色列是个好国家”,为以军轰炸巴勒斯坦辩护。虽然我也很不齿这位学者的说法,但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帮以色列说话也是“汉奸”,难道巴勒斯坦是中国的一省吗? 至于大处就更不得了。全书结构松散,尽管粗略分成三大部分,但每一部分的编选原理都极不分明,你随时可以把一篇文章调到另一部分,完全不成问题。书中又有许多“附文”,有的是国人所作,有的是外文翻译,它们的作用何在?编者和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如何?一概没有说明。不只如此,这本书连提纲挈领的导论前言也没有,使得内里的漫谈更像是漫谈,漂浮游移,难有着落。所以我说这本书不好读,不是它太深奥,而是它的制作太糟。你只能跟着一股“不高兴”的情绪走,走到哪儿说哪儿。莫非这本书的作者和编辑根本不想我们读它,只要买回来闻一闻就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