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像  传统“士大夫”如何走出“内廷供奉”的宿命,步入到一个有着更多“公共性”的“市民社会”,这是每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都会面临的问题。 李天纲 《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 李金铨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一版 350页,35.00元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里的孔子,百般维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中央权威,但总算还给“庶人”们留下了一丝口风:既然是“有道,……不议”,那相应的逻辑显然还是说“无道,……可议”的。换句话说,中国人一贯认为:“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政治是可以在民间公开议论的。士大夫们总是援引孔夫子的这一条,让“谏议”更具合法性,“文人论政”,古已有之。或者更时髦地说:中国的历朝历代,原亦有一个文人议政、参政的“公共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