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呼吸之间切入生命本原——读《禅悦》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1974年,一位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才生阿姜布拉姆,在英国的一所高中教了一年书后,忽有所感,千里迢迢从欧洲跑到了亚洲的泰国,,师从了一位叫阿姜查的大师,在毒蛇、老虎出没的森林中学习了9年,多年后他成为西方佛教峰会的发言人。他的《禅悦---快乐呼吸16法》一书,目前刚刚在国内出版不久,凤凰卫视的梁文道在开卷8分钟还特别介绍了此书。对现代人来说,健康最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快乐呼吸16法,对于一般人来说,当是瑜伽之类的时尚书籍也会被人所接受,但是,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书,而是为那些对生命的真正意义开始有了了解,并决定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的人所准备的。由于内容较少宗教色彩,因此,国内出版了不少的这类书,但书中牵涉到具体的静修过程,大多是语焉不详。其实也不难解释,现代能修行到很高的境界的人并不多见,有限的介绍只限于古代一些大德的心得。
    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泰国的佛教属于南传佛教,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称之为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佛教中最古老的一支,最接近原始的佛教,向来以纯正著称,被称之为上座部佛教,其佛教经典都以巴利文为主,也有称作为巴利佛教的。在我的印象中,汉传佛教称这一带流传的佛教为小乘佛教,在大乘佛教看来,小乘佛教只注重自我苦修,缺少放眼天下的大胸怀。但是在今天,即使是大乘佛教的汉传佛教,除了形式上的庙宇外,我们已经很少能遇见真正的大师。而南传佛教不但保存了原始的佛教典籍,完整的修行方式也一脉相承传下来了。古人说:礼失,求诸于野。我认为,既然现代真正的大德缺失,普渡众生就成了一句空话,还不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真正完成个人的转化再说那些大话。在这点上,特别注重个人禅修的南传佛教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有它特殊的功用。从关心身体健康入手,进而到关注自己的内心,至少这本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门径。欧洲人一个特点是,在作任何事情上,讲究实打实的操作步骤,因此,对完成了静修过程的英国人阿姜布拉姆来说,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具体的操作,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何况阿姜布拉姆的师承都是一脉相传的,不会有什么偏差。
    生命在于呼吸之间,禅修正是凭借对呼吸的静心观照,得此通道以切入生命的本质,这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在西方,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在近些年开始接受这种静坐的方法,也有称作冥想的,女士们可能更愿意接受瑜伽的方式,但是,不管是叫做静坐也好,禅修也好,冥想也好,瑜伽也好,尽管操作方法上有不同,形式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静心,这也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地方 。比方瑜伽,很多女士接受了这种方式,甚至花很多钱报名参加各种瑜伽培训班,接下来学了好多形体动作,但是整个课程学完后,效果并不好,实际上因为没有了解瑜伽的本质就是静心,瑜伽是通过肢体的训练和呼吸的调整,来达到静心的目的。
    通过静坐,一旦触及到人的思维深处,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千奇百怪,里面有无穷的念头冒出,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会落到什么地方去。假如幽暗的屋内,有一束阳光从外面射进来,你将会在光束中看到无数的尘埃在飞扬,一个人的内心有点类似这种状况,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你就根本看不到这么多的无数尘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内心世界将是一个永恒而无法解答的谜。人的内心,无数个念头如同一个巨大的瀑布,永不歇止地流动。在西方心理学,有一中国人所熟悉的著名术语,叫做意识流,但是这个意识流只涉及到这个巨大瀑布的表层,可能对应于佛家的末那耶识。在这表层的下面还隐藏着更为宏大的流,在佛家看来,这就是阿赖耶识;所有一切运动的原因是背后业力的牵引,生生死死无数轮回的念头悉入阿赖耶识中。如果将人比作一架飞机,阿赖耶识有如飞机上的黑匣子,记载着人的一切念想和行为。对于阿赖耶识,一般人几乎无从了解,这点和人类对这个宇宙世界的认识相似:已知的物质只占整个宇宙的4%,而96%的物质是以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我看来,宇宙世界在这里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体现了相似的一面。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一个巨大差别是,西方通过逻辑向外来认识这个周围的世界,东方人则通过认识自己向内来认识这个世界。古希腊是科学和理性的发源地,古希腊号称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认识你自己!因此,应该说人类今天所有积累的知识都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最开始本来和东方人的认识并无差别。但是在近百年来,西方的科学文明在占据世界统治地位后,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偏差,现在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界,而精神世界却不断萎缩,对自我的认识被摒弃,因为科学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需要被证实,这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精神世界却无法通过这个科学证实的原理,每一个念头就是生灭,瞬间完成一次生命过程,无法重复,来不及观察,来不及结论,再来的已经是"脱胎换骨,物是人非"。科学另一个特征却是它的短处,就是所有科学理论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但是真正的物质世界是不会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真正的物质世界其实也像一个流动的世界,在我们现实世界的凡胎看来,到处是静态的,不变的。但是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只不过人的肉眼看不到罢了,实际上整个银河系都在运动中,所有的物质世界都相互关联,互为依靠,互为生灭。如果你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来考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你就会发现这一同构。难怪我们的古人说,天人合一,还有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等等,在我看来,道理无比正确。
    通过内心的观察来了解世间万事万物,我不知道古人是如何找到这一捷径的。古人早说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内心的观察从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开始,通过这一呼一吸的照看,而进入到静心的境界,再层层递进。当年在菩提树下静坐49天的释迦牟尼,突然心中透亮,大放光明,瞬间发现生命的本质,洞彻整个宇宙秘密。释迦牟尼之前之后,不少人都曾完成过这个过程。因此,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操作过程是可以再现的,只不过知道这再现的过程的人必须是经历过的人才能知晓,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难怪,一位日本禅师曾经对阿姜布拉姆说过这样的话:凡是撰写佛教书籍的人,未来都将转生为驴子。看来,阿姜布拉姆对这句话还是很在意的,但是他觉得,如果很多人能了解这个认识自己的具体途径,他来生变驴子还是变马,也无所顾忌了,颇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坦然态度。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刊》主编  张维特 /文
    《禅悦---快乐呼吸16法》(英)阿姜布拉姆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28.0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