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中国历代文人的性格和命运,我一直抱有很强的好奇心,总觉得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虽然多是悲剧角色,但导致悲剧的缘由却各不相同。有些与时代有关,有些与其个性有关,还有一些仿佛只能归结为命运。这很让我困惑。不过,在读了《风云国师刘基传》后,我对中国文人的理解似乎更多一些了。我以为,刘基的性格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中国历代文人的写照和缩影。 说来有趣,历代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大概就是成为所谓的“国师”罢。从姜太公到诸葛孔明再到近代大儒章太炎,其实都是怀着此抱负走上历史舞台的。从历史上看,历代中国文人都深受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言的“毒害”,而且这“毒”还中得不轻。刘基,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成功了———朱元璋就是把他当作国师来对待的,而他,在辅佐朱氏打下天下后,也在事业追求方面达到了顶峰———不但能为君臣,而且“为君王师”的抱负也实现了,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显然郭梅、毛晓青两位女士不会有为其作传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文人在历史上还是不少的。我以为,牵动作者对刘基产生兴趣的原因恐怕是在探讨这位大明国师的悲剧命运方面———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如此功勋的刘基,不仅所获赏赐很少,而且多次遭受奸人陷害,幸得刘基聪明机智,及早隐退,才躲过灾难,但还是没有最终逃脱悲剧命运。《风云国师刘基传》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对其最终命运的描写。作者列举了几种流传最广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其背后都有最高统治者迫害的阴影,“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再次在刘基身上上演。一代国师有如此下场,让人大为感慨。 其实,中国文人的命运通常有三条路:为君师、为君臣和为君之阶下囚。能为前者诚属不易,能做忠臣有时也不能够———不是不想,是不让你做。至于最后一条路,则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何人有何种命运,那就看其造化了。吾读《风云国师刘基传》,便有如此感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