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科考手记》,龙勇诚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7月版,38.00元。
□冯永锋 科学记者,北京 缓慢地阅读自然 到昆明,在担忧中讨论中国的林权改革问题,第一个见到的专家,就是国家灵长类专家组长组长龙勇诚。他原来在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工作,后来到著名环保组织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担任保护生物学家。有一个傍晚,他敞开门,让我们到他家里做客。 客厅的地板上,码着一堆书,是他新出版不久的《守望雪山精灵———滇金丝猴考察日记》。几秒钟的工夫,他已经解开一包,分给我们每人一本。许多写东西的人,都有这个习惯,把稿费折成书,运到家里,见到朋友,就分送。这不是为了让大家分享出版的喜悦,更多的,是让大家去分享其作品所携带的品质和精神,内涵的知识和信仰。 很快,这本书我就看完了。我感觉到,不仅是一个科学家,需要有这种阅读自然的能力,即使是一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人,也有必要具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要有直接进入自然再缓慢地阅读自然的精神。这几年,我一直在倡导自然观察,尤其倡导科学家把知识溢出围墙,漫出学术刊物,穿破“学术会议”的圈锁,成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有很多科学家不太赞同这个,他们认为科学只能为科学家所占有;有些科学家会表态说心里每天都想做这样的事,可惜公众太愚昧,而自己所掌握的太高深,无法让公众理解,也就没有必要去尝试让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人去品尝一下高深奥妙的滋味。 龙勇诚做的工作似乎很简单,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就直接在自然界里,持续在研究位于中国西南山地的一种灵长类动物。这种和人类长得极为相似而且有一双鲜红嘴唇的动物,叫滇金丝猴。它与川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类型,但同时,又是这些猴类共同体中,“特化”得颇为严重的。龙勇诚因此认为,把它研究透,对保护生物学意义重大。 人们一直在屠杀滇金丝猴 龙勇诚的文字,像许多科学家的文字一样,比较朴实可爱。而他写到问题时,往往也与许多科学家一样,在直言不讳的同时,仍旧保持着乐观的与人为善的态度。因为一个人越科学,往往越犹豫;越科学,越懂得良知的表达方法。龙勇诚两次提到了当地林业部门不了解当地物种的“中国特色现象”。按照道理,中国的林业部门是中国野生动物的保护部门,而当他出于研究的需要,向当地林业部门咨询信息,希望获得当地野生动物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时,结果发现,当地相关部门比他更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1988年,龙勇诚开始调查滇金丝猴,试图研究分布在最南端的种群。他来到曾经发现滇金丝猴皮的大理州云龙县摸底,“到达云龙后,我先到林业局汇报我的来意。林业局的同志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我说:‘有的人说我们县有滇金丝猴分布,有的人又说没有。你是专家,那么就请你来定夺吧!’” 1989年,他到丽江县时,又去找当地的林业局。“丽江县林业局应当是最熟悉丽江的山林,找他们打听准没错。于是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丽江县(现已改名玉龙县)林业局的大门。丽江县林业局局长老高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告诉我们林业局也不清楚滇金丝猴的事。因此,也希望有我这个专家来帮他们弄清这个重要问题。” 政府部门不了解的结果就是当地的公众和猎手根本不知道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直在屠杀滇金丝猴,欢呼着围猎它,带着胜利者的骄傲吃它的肉,以得意的心情用它的皮包裹人类的婴儿。有一天,在野外,他遭遇到刚刚杀害了一只滇金丝猴的猎手,“我压着怒火向我身旁的这位无知的、此刻仍在高兴地欣赏着他的独特的中年猎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告诉他刚才被他打下来的这只‘大青猴’(当地人对滇金丝猴的称谓)就是滇金丝猴,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并说明滇金丝猴这一物种的珍贵性,以及猎取滇金丝猴是犯法的,是要被判七年以下徒刑的。这位猎人听后马上向我声明:过去他对此真的是一点也不知晓,因为从来没人告诉他这山上什么动物能打,什么动物不能打。这里又不是保护区,当地的狩猎
(责任编辑:admin) |